:::
共有32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68秒
-
1.
- 標題:
- 雲林古坑|華南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茶園廢棄的工寮、配藥室等設施,也重新改建為書屋、食農生態教室等空間,經自然資材打造的竹材步道、棧道及藝術廊道相互串聯。
-
2.
- 標題:
- 宜蘭員山|同樂、雙湖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出與水共生的智慧一同走進悠遠的湧泉溝、友善的親水廊道,一窺宜蘭水文化風貌雲靄慵懶地從山巒間升起,親水戲水及騎乘自行車的優質休憩廊道。過去紊亂的水路與排溝下游間的鴻溝,經生態友善工法重新規劃設計,除了發揮跌水消能的效用,也開闢出河道的縱向廊道,提供洄游魚類一條暢通的上溯路線。環境教育與安全戲水等多元機能的「櫸山水」親水廊道。望向清澈的溪水,渾圓卵石裹上毛茸茸綠藻,粗糙沼蝦揮舞著一對巨大的深色長螯,多種材質組成的透水步道是漫遊親水廊道的主要動線,水岸旁的碎石步道坡度平緩、舒適好走,適合樂齡族群優遊散步;
-
3.
- 標題:
- 臺南左鎮|光榮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族群、信仰等地方文化元素將野溪、時光廊道與化石園區相互串聯帶領旅人走進170 萬年以前的史前異想世界相傳每逢大雨過後、熱情地迎接遠道而來的旅人,那裡便是化石小溪所在的時光廊道園區。時光廊道為佛頂山朝聖寺無償提供社區使用的土地,2019 年起陸續整理活化,提供在地居民、參觀遊客及參拜信徒一個散步、運動及認識地方文化的好所在。步行其中,彷彿也跟隨生物演化的腳步,穿越數十萬年的時光廊道。桂花巷的終點為當地信仰中心顯赫太祖廟,廟內供奉平埔族西拉雅太祖, 以每年過年、
-
4.
- 標題:
- 臺東金峰|嘉蘭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樹下聽故事風災過後的嘉蘭村積極投入文化傳承與重建從石板屋復舊、紅藜產業復興到陶珠工藝轉譯加入改善後的溫泉園區及師法自然的生態廊道新舊文化相聚匯流,在太麻里溪兩岸綻放迷人丰采車起枋寮,自強號在軌道上奔馳,穿越中央山脈的西與東,沿溪流走進生態廊道,雙色的合果芋葉伏地蔓延,延伸至溪畔由姑婆芋及野薑花所包圍的砌石平臺;輕倚矮牆,黑色板岩陰刻著白色文字,述說當地豐富多采的生態。
-
5.
- 標題:
- 花蓮富里|羅山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悠活羅山 游稻海品稻香低碳之旅由稻草裝置藝術區出發,沿著當年以祈雨為祝福、懸掛繽紛洋傘的迎賓廊道,通往改造後的富里鄉農會羅山展售中心。
-
6.
- 標題:
- 臺中霧峰|六股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6
- 內容:
- 民生故事館 重拾生活記憶踩踏著小碎石,穿越種植香草、蔬果與荔枝樹的綠色廊道,步行不到百步距離,即可抵達位於酒莊北側的霧峰民生故事館。
-
7.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5-01-15
- 內容:
- 咖啡山的上學路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第23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土木類特優19622022年「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的推動並獲得金質獎肯定,為社區發展動能再添旺盛薪火。透過「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進入山林確認舊步道路徑,接著開始整地,農村水保署指出,「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利用景觀設計,傳承「交丁砌」的打石工法及打石文化,咖啡山的上學路—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
-
8.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5-01-15
- 內容:
- 設置下游保護工以避免高架橋墩及既有壩體基礎破壞、建立生態迴游性廊道三大面向,施行「五福谷溪防砂壩加強工程」。既有壩體降低,重新調整床面土砂組成,無高程落差可減少構造物衝突感,確保水流廊道的連續。農村水保署指出,「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利用景觀設計,傳承「交丁砌」的打石工法及打石文化,減少混凝土使用,落實生態永續,結合歷史文化地景與豐富自然景觀,
-
9.
- 標題:
- 種瓜坑溪復野工程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4-11-14
- 內容:
- 透過調整集水 區內既有結構物,還石於水、還地於河、還野於溪,營造生態廊道、韌性滯洪空間,恢復 溪流自然流動和連通性,提高水域的生物多樣性,有助於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為居民安全提供支持,同時也符合自然解方(
-
10.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4-11-08
- 內容:
- 生態教育、求生技能等課程;也融入水保知識、水保防災、農村再生等,建構水保知識廊道;蒐集24節氣相關的客家諺語與節氣食物,傳達氣候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觀念。因此水土保持教室特地繪製了鄰近的水文特性手繪圖,宣導淹水相關知識課程,結合土石流潛勢溪流相關知識與創客教育,逐步規劃推展水保基地、水保廊道、水保戶外體驗,培養水保小尖兵,透過課程教學融入與體驗,將防災、環境教育等理念擴及學校與周邊社區,達到水土保持、土石流防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