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宜蘭員山|同樂、雙湖社區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宜蘭員山|同樂、雙湖社區

宜蘭員山|同樂、雙湖社區

宜蘭員山|同樂、雙湖社區

與水共生雨之國

受山脈環繞的宜蘭是多雨的國度
從發源雪山的縱橫野溪,到蘭陽平原的點點埤塘
宜蘭人不只與水共存,也發展出與水共生的智慧
一同走進悠遠的湧泉溝、友善的親水廊道,一窺宜蘭水文化風貌

當地居民與三角埤湧泉的連結跨足灌溉、民生、洗衣與休閒

雲靄慵懶地從山巒間升起,在蘭陽平原上空緩慢移動。勤奮的耕耘機縱橫經緯,翻起濕潤底土,如驚蟄般喚醒昏昏欲睡的大地。騎著單車,沿潺流溝渠間的小路晃悠,混合青草、雨水、泥巴與河流的自然氣息沁入鼻腔,就連人也彷彿要融入潮濕的水氣之中。

若稱基隆為雨都,那麼每年雨日超過200天以上的宜蘭,可說是不折不扣的「水鄉澤國」了。廣袤的蘭陽平原被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圈起,攔截三面吹拂而來的水氣,水氣化為雲,雲落為雨,雨匯聚為溪河,流出山谷後開枝散葉。部分沿扇面東淌,經四通八達的水渠流向田野與農地;部分則滲入地底、轉為伏流,流至扇頂方升湧冒出,在外緣形成寬窄不一的湧泉帶,聚積為大大小小的埤塘。

宜蘭人順應風土,民生需求樣樣離不開與水共生的智慧。距離市區不過十餘里的員山同樂村,位處大礁溪、小礁溪及宜蘭河上游匯流處,以終年恆溫的阿蘭城( 三角埤) 湧泉最負盛名。湧泉蓄積後成為泳池,一大清早,紛至的村民脫下外衣、戴上泳帽,躍入純淨的湧泉水裡晨泳、泡水和嬉戲,是當地不足為外人道的平凡光景。

 

湧泉溝運用砌石階梯跌水消能,恢復水路暢通、水源常流 複層式廣場降低邊坡高差,提供優質親水空間

躍入湧泉 洄游探索水文化

泳池與湧泉溝相連,早年為當地婆婆媽媽們洗衣洗菜、談八卦話家常-紓壓又解憂的婦女樂園。近年經農村再生及村民共同整理營造,使這條承載文化記憶的湧泉溝搖身一變,成為漫步水岸賞景、觀魚、親水戲水及騎乘自行車的優質休憩廊道。

過去紊亂的水路與排溝下游間的鴻溝,經生態友善工法重新規劃設計,改以砌石階梯銜接兩處落差,除了發揮跌水消能的效用,也開闢出河道的縱向廊道,提供洄游魚類一條暢通的上溯路線。破損護岸則改以自然草坡與乾砌塊石疊砌構築,溝底採用粒徑較小卵石進行填補,塊石間孔隙通透,保留水生植物生長及蝦蟹昆蟲等生物棲息躲藏的空間。日光映照之下,溪水潺潺,魚光燦燦,映照一片盎然生機。

想要一覽湧泉溝風光,可選擇平坦的自行車道乘風遨遊,或踩踏聲響療癒的碎石步道悠閒散步。步道沿途設置有高架觀魚平台,可俯瞰色澤豔麗的粗首鱲、臺灣馬口魚等原生種魚類悠游身影;再往上游走,步下複層式的親水廣場,可停駐於平緩的石階上感受溪水沁涼,或在洗衫亭造型的花架座椅下歇腳小憩,小白鷺立體雕塑、魚類意象藝術陶板及導覽解說牌則融入步道各處,述說著湧泉溝的文化記憶與多樣化的水域生態。

告別阿蘭城,乘上單車,沿著連綿的枕頭山、蜊埤山及大湖山山腳繼續前進。隨著坡度增加,沿途景致也由阡陌農田轉為蓊鬱樹林,進入位於員山鄉西北角的湖西村,這裡有條號稱「宜蘭最美櫻花林」的燈篙林道。

自行車道旁的活動廣場及導覽牌,兼具休憩及寓教於樂用途 燈篙林道全長約3. 5 公里, 原是運送水果的產業道路

追隨野溪 描繪永續水環境憶

親水廊道再利用尾水水資源,兼具生態、景觀及環境教育功能

該林道原是運送水果的產業道路,經燈篙林道促進會人員多年悉心維護,兩旁現已開滿昭和櫻、吉野櫻、富士櫻等斑斕的各色櫻花;再向前走,氤氳漸起,筆直的肖楠群生為林,蒼翠的鱗狀葉如織蔽天,宛如走進遠離塵囂的迷霧森林,一路蜿蜒通往員山金城武樹、望林找龜、雙月湖等知名景點,亦可經便道前往望龍埤欣賞碧綠湖光,四季景色多變,深受登山客喜愛。

行回叉路處,在崩山湖野溪往稼穡步道的方向,有一條淙淙水徑,坐落於高低錯落的叢叢綠意間,健行後的登山客三五成群,聚集於此歇腳緩和,氣氛悠閒而愜意。這裡原是一塊水溢漫流、蚊蠅孳生的荒地,經農村再生整理後,利用蓄水池的溢流水與微水力發電尾水,導入環境友善理念重新設計,打造成為兼具生態、景觀、環境教育與安全戲水等多元機能的「櫸山水」親水廊道。

望向清澈的溪水,渾圓卵石裹上毛茸茸綠藻,粗糙沼蝦揮舞著一對巨大的深色長螯,悠然漫遊於底泥與石縫之間。取自現地塊石堆砌而成的邊坡,以近自然風貌的水道導引溪水,搭配當地學童共同種植復育的雙連埤原生種水草,營造多樣化的水生生物棲地,勾勒出曲線優美、生機蓬勃的藍帶風貌。

水池作為上游雙連埤蓴菜、水虎尾等瀕危水草復育基地

柔軟翠嫩的複層綠帶與之銜接,從外緣往外延伸,墨綠的低矮灌木與艷紅的景觀鳳梨點綴草地,外圍櫸木樹影婆娑,白雞油上的獨角仙正上演勾心鬥角的戲戀。潭、瀨、灘等深淺不一的水域將水陸域連結為一體,大小景石散落於流水之中,連結為無斷點的生物友善通道。

多種材質組成的透水步道是漫遊親水廊道的主要動線,水岸旁的碎石步道坡度平緩、舒適好走,適合樂齡族群優遊散步;以安山岩鋪底的石板步道搭配溪中跳石,適合親子家庭親近水岸,沿途亦設置有紋石桌椅及休憩座椅,可供全齡旅人放空賞景、泡茶小憩。結合前期所設置的公園,親水廊道與燈篙林道相互串聯,展現與水共生的智慧,也成為與自然共生的最佳體現。

午後雲霧升湧,山脈與平原覆入濛濛細雨之間。有人說宜蘭人是土地磨礪出來的人,融入了雨與水的個性,純樸中帶著叛逆,骨氣中帶有柔情。唯一不變的,或許是那如水一般順應環境的生活準則,就像早晨時分的湧泉池光景,四時如常,循環不輟。

自然景石搭配高矮植栽,展現多層次的綠意美感 親水廊道串連燈篙林道,適合健走、慢跑及親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