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咖啡山的上學路—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咖啡山的上學路—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

「復舊如舊」的華南28號上學步道跨越時空,重新連結起華南社區老中青幼四代人的記憶。

咖啡山的上學路

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

第23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土木類特優

華南28號自然公園,成為學生觀察地形地質、森林生態動植物的戶外教室。

1962年北區初中聯考作文題目叫做《假如教室像電影院》,出題老師幫著孩子們夢想,每天要讀的書那麼多那麼累,如果在教室上課像看電影一樣,該有多好!60多年前的夢想不知何時能實現,倒是現在在雲林古坑華南社區,每天的上學路已經可以變得像遠足散步一樣那樣知性又有趣。

農村水土署、華南實驗國小及華南社區發展協會攜手知名繪本藝術家周建信及蕨類教父郭城孟,將社區原本已經湮沒在荒煙蔓草間超過半世紀的通學古道,選用現地塊石手作,以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打石工法一階一階「復舊如舊」,重現了190階的「華南28號上學步道」,並將周邊梯田地景打造成「華南28號自然公園」,一條步道、一座小公園,瞬時變身華南國小學生無圍牆的自然生態教室及居民日常休閒的新去處,跨越時空重新連結起社區老中青幼四代人的記憶,扎根於真實生活的地景,因為滿滿的回憶而更有溫度。

華南社區老中青少及華南國小師生總動員。

「限界集落」的逆襲

華南社區坐落以盛產咖啡、柳丁、椪柑著稱的雲林縣古坑鄉,全村10鄰零星散佈在山野之中,居民僅百餘人,是全縣人口最少的村莊,一度連社區內的華南國小都瀕臨被裁併。

學校存續攸關聚落發展,校長、老師和居民們團結起來,在廢棄梯田種植㰀檬和小麥,變身兼具耕作、生態祭典與食農教育功能的「共生田」;2019年把廢棄工寮改造成石梯田書屋;2021年辦理石梯田環境改善工程構築竹材步道及棧道,讓學校和社區改造成符合學生學習與居民生活需求的多元場域,吸引家長紛紛帶著孩子跨區就讀,成功化解廢校危機。2022年「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的推動並獲得金質獎肯定,為社區發展動能再添旺盛薪火。

一鑿一斧,修復記憶中的上學路。

老中青少總動員

縣道149線北起南投竹山,南至嘉義梅山鄉,是華南社區最主要的聯外道路。5、60年前還沒有公路的時代,社區居民用鋤頭闢成一條土階小徑,讓孩子們走路到華南國小上學。山區多雨,土階經常滿地泥濘甚至流失,一不小心常摔得鼻青臉腫,於是就地取材撿拾大石頭改以打石工法鋪上石板,稍解學童上下學的安全問題,等到縣道149號通了車,這段記憶便逐漸從社區生活中淡出,幾乎被遺忘。

直到幾年前農村水保署與社區一次共同會勘,意外發現華南國小舊校門對面籃球場旁一片荒草中竟然殘存著半個多世紀前的步道石階遺跡,觸動了村民們「想為社區留下這段珍貴歷史」的心意,決定開啟重鋪通學步道計畫。透過「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進入山林確認舊步道路徑,接著開始整地,找來社區近百歲的打石達人余文藝老先生指導,動員社區老中青少及華南國小師生共同參與,一家三代一起來體驗打石技藝的,比比皆是。

華南28號上學步道既是通學的安心路徑,也是充滿綠意的小旅行路徑。

接地氣的生活文化重建

步道周邊的梯田地景則打造成華南28號自然公園,成為學生觀察地形地質、森林生態動植物的戶外教室,也是村民運動散步及遊客的休憩場域。農村水保署指出,「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利用景觀設計,傳承「交丁砌」的打石工法及打石文化,減少混凝土使用,落實生態永續,結合歷史文化地景與豐富自然景觀,提供了安全就學動線,也成為觀察地形地質、山脈水系、森林生態系及水生動植物的最佳戶外教室,沿途可認識竹林、蕨類、林鵰、五色鳥等動植物生態,使學校課程、社區活動和場域更緊密結合,也展現了空間最大化、優美化、永續化的友善空間理念,陽光健康、綠意美好,淋漓展現了接地氣的生活文化重建思維。

當村民再次踏上當年那條上學與返家的路,心中的感動難以言喻;既是通學的安心路徑,也是適合漫步賞景、健行運動的小旅行路徑。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沿著縣道149線走進華南社區,看農業、歷史、文化、環境、生態的交疊,如何封存了山村的自然滄桑,以及里山精神的美麗實踐。華南社區如今變得更美了,想不想親身來體驗一回?

沿著步道走進山林,看見里山精神的美麗實踐。 「古坑鄉華南生態公園綠廊道建置工程」利用景觀設計,傳承「交丁砌」的打石工法及打石文化。

出處:島嶼散步─農村水保生活誌 第4期(水土保持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