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檢索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網站檢索

查詢單元:
選擇查詢的單元主題
查詢模式:
查詢模式
時間查詢:
~
每筆頁數:
:::
共有315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95
依照
排序
  • 81.
    題:
    牡丹東源-會呼吸的水上草原步道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發揚人文 展現排灣精神從體驗步道前往水上草原的短短路途上,除了能欣賞遠處群山環抱的絕美風景,處處更可見到東源部落在地的特色文化元素。
  • 82.
    題:
    泰安象鼻-凝聚象鼻新希望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尋古探今 發現隱於部落的美好由天主教露德聖母堂為核心的象鼻部落改造,不僅將泰雅族的人文歷史融入生活環境營造中,更串聯象鼻、梅園、士林3 個部落與雪霸國家公園跨域合作,打造成苗栗原鄉輕旅行的熱門行程!
  • 83.
    題:
    光復馬太鞍-守護馬錫山下的珍珠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引導到訪濕地的旅人,更深入體驗馬太鞍的人文風情與自然魅力。一邊品嚐由芙登溪灌溉的野菜料理而成的風味餐與石頭火鍋,一邊凝望不遠處山頭的繚繞霧氣,活化後的馬太鞍濕地,原生物種族群數量正逐漸復甦,
  • 84.
    題:
    石門嵩山-百年梯田 千歲米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曾經消失於記憶之中的水梯田,在居民的共同凝聚下復甦重生,再次連結自然與人文密不可分的生活情感,也找回當地豐富的生態系環境。
  • 85.
    題:
    大樹統嶺-大佛背後的禪意花園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大佛背後的禪意花園遠離塵囂、療育心靈 感受統嶺的人文風采緊鄰宗教聖地佛光山、東臨高屏溪匯流口的統嶺社區在歷史人文及生態環境面向皆扮演十足重要的角色在各單位及在地居民的同心協力下逐步改善周邊環境、活化閒置場域在群群山嶺之中,揭開生活、生產、
  • 86.
    題:
    水林蕃薯-榮光再現狀元村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水保局共同改造的青仔埕公園與憨吉古井花園融入在地人文歷史語彙,展現多元蓬勃的農情新風采鑼鼓喧天、順天宮是蕃薯社區重要的信仰中心,不僅象徵在地的人文歷史發展軌跡,背後更蘊含一段由洪月翁所展開的奇幻冒險故事。則展現農村頑童的童年生活、蕃薯寮媽庇佑狀元才子們的人文意象,盡是樸實的農情文化。設置的休憩座椅及書籍交換架,提供有助戶外閱讀的兒趣活動空間,為人文薈萃的狀元村增添一分書卷香。不妨帶上手帳與文庫本,走進純樸簡單的蕃薯社區,在巷弄間探索人文歷史、在綠地上閱讀生活風景,品聞濃郁豆香、享用地瓜小點,
  • 87.
    題:
    古坑華南-石梯田裡的生活哲學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華南社區順應季節節氣,春分惜山、穀雨告天、立冬謝天,透過人文與生態合而為一的祭典,凝聚居民的向心力,也向土地與自然學習敬天惜地的珍貴精神。
  • 88.
    題:
    太平興隆-紮根百年 興隆新風貌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紮根百年 興隆新風貌漫遊步道 旅讀興隆人文歷史記憶臺中太平興隆社區近年積極發展生態復育及推廣從改善原有閒置空間設施為起點利用在地自然景觀、軍事風情及農產業特色串聯社區亮點旅遊景點,
  • 89.
    題:
    蘇澳朝陽-再見朝陽 再見海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渾然天成的絕美海景與傳統農漁產業揉合出濱海小鎮的迷人文化朝陽從日常生活空間著手改造逐漸找回屬於人與大海、溪流及沙灘的美好回憶如海風般迅捷的自強號在蜿蜒鐵道上奔走,複雜多樣的地形,將蘇澳劃分成多個生活空間,各自依憑在地自然人文資源,展現區域亮點特色。返璞歸真的朝陽社區,經過居民共同投入、攜手改造,用溫和、緩慢的漁村步調,傳承在地珍貴的歷史人文精神,逐漸找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平衡點。
  • 90.
    題:
    北|新北.淡水.忠寮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從改善社區空間開始,一步步找回社區傳統的百年水碓文化(慢活碾米機),結合新興的種電、售電,讓傳統與新興科技共存,擘畫出社區兼具人文與產業的里山願景。
9 / 32 頁 , 共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