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牡丹東源-會呼吸的水上草原步道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牡丹東源-會呼吸的水上草原步道

會呼吸的水上草原步道

引客聞香 踏訪神秘麻里巴

牡丹鄉東源( 麻里巴) 溼地早期為排灣族祖靈聖地
近年因部落生產條件改變,轉型發展文化及生態導覽
成為重要體驗旅遊場域
步道大幅改善了過去雨後時常泥濘的道路
帶領旅人安全地走入水上草原秘境
創造更多觀光旅遊商機
也開啟在地青年的返鄉投入產業發展的洄游路

會呼吸的水上草原步道

位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東源濕地水上草原,是東源( 舊稱麻里巴) 部落傳統文化裡重要的祖靈聖地,族語稱為「Pudung」意指「角落、邊緣地帶」。

在水上草原圍著圓圈,體驗排灣族文化中「 siz i azian( 邊跳邊唱的歌)」的四步舞趣味

神秘的水上草原,底層為終年湧出的泉水,上頭則由盤根錯節的水草長年堆疊覆蓋而成,孕育多樣化的動植物生態。每年7、8 月野薑花盛開的清晨時分,一望無際的草原被朦朧霧氣給籠罩,空氣中瀰漫的淡雅花香,也讓東源部落獲得「最香部落」的美稱。

「Masalu( 排灣族語,謝謝) !」

謙卑地向濕地裡的生物與祖靈打聲招呼,是踏進水上草原前不可或缺的禮貌。在身著傳統服飾的東源社區導覽解說隊帶領下,留下脫鞋、露出赤腳,踩踏在充滿彈性、如水床般的水草之上,冰涼的泉水瞬間沁入毛孔、浸湧心脾;嗅聞著空氣中泥土攪動後的濕潤氣味,身體彷彿與大地融合為一體,心靈則化作草原裡的一絲水草,自由飄逸。

野薑花

想要進入秘境般的水上草原體驗區,需先沿著牡丹溪旁筆直的小徑前行。過去因長年溪水沖淤,小徑破損劣化嚴重,每逢豪雨便泥濘不堪、無法通行,雨季時體驗活動常因此被迫取消,雨季後更時常需要加派人手清除洪水沖刷後堆積的淤泥,一直是令社區導覽解說隊頭痛的負擔。

考量當地雨季長、土壤水分飽和以及溪水容易氾濫的氣候環境條件,執行團隊以順應自然的友善工法,改造出一條融入在地文化語彙,而且「會呼吸」的「水上草原體驗步道」,讓解說隊不再看天吃飯,能用更安全、更舒適的動線,帶領遊客走進濕地,感受與大地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發揚人文 展現排灣精神

栩栩如生的人物雕飾展現部落傳統文化精神

從體驗步道前往水上草原的短短路途上,除了能欣賞遠處群山環抱的絕美風景,處處更可見到東源部落在地的特色文化元素。

像是步道起點象徵「壺生傳說」的百步蛇陶壺,或是大樹下頭戴雄鷹羽飾、腰配直刀的排灣貴族,還服飾華麗、手持陶壺的排灣族婦女,獵捕山豬後凱旋歸來的英勇獵人,都成為導覽解說隊介紹部落族群風采的最佳素材。

 

 

 

 

排灣族傳統文化意象清楚指引體驗步道的入口動線

 

 

 

 

順應自然 減少生態擾動

除了濃厚的部落傳統文化,臺灣特有種的「水社柳」,也是水上草原濕地中一大特色。東源溼地是水社柳於全臺最南端的分布地點,也是目前臺灣最大的族群棲地。

融入水社柳元素的體驗步道,於欄杆重現水社柳綻放時的金黃色花穗,鋪面則採用木紋外型、彼此互相勾合的預鑄單元塊,上頭再鋪設碎石增加透水性,步道能順應雨季水位變化跟著浮動,雨後排水快速、動線清爽好走。

步道上處處可見當地以原生動物為造型的裝置藝術

水上草原還有豐富的鳥類、魚類、兩棲類及昆蟲資源,其中又以蜻蛉目種類尤其多元,記錄有白痣珈蟌、短腹幽蟌等超過32 種的蜻蛉種類,是水陸域生物重要的棲息地。

設計階段以不擾動非體驗區為原則,與國立臺南大學生態團隊共同討論下,僅施作沖刷影響的堤岸,並以減少開挖、使用自然材料等方式降低生態干擾。

以水社柳木紋為造型的體驗步道

另一方面也透過架設供溪蟹攀附移動的攀爬繩、蜻蛉目幼蟲及魚類可棲息躲藏的乾砌塊石,以及供小型哺乳類穿越的橫向涵管等生態友善措施,營造自然的生態棲息環境。步道沿途設置有以當地特色動植物為造型的仿真雕塑,別具趣味與巧思。

三生共好 永續樂活麻里巴

水上草原體驗步道拉近了部落族人與祖靈間的距離,也讓旅人更能愜意地親近自然、欣賞如詩如畫的溼地風景,盡情享受在水上草原上歌唱舞蹈的歡暢,結合鄰近的麻里巴廚坊,更能品嚐芋頭、地瓜、山蘇和傳統美食吉拿富( 小米粽) 等部落風味餐的美味。

麻里巴廚坊的在地風味餐是由部落媽媽親手栽種、採集與料理而成

步道使在地濕地生態體驗經濟發展更趨穩定,進而帶動部落青年洄游返鄉,提升其投入產業發展的動力,共創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好的理想願景,也讓這片「不動草原」能永續經營、生生不息。

旅讀路線:地圖搜尋屏東牡丹東源國家重要濕地(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路129 號),體驗行程預約請洽詢「屏東縣牡丹鄉東源社區導覽解說隊」facebook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