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光復馬太鞍-守護馬錫山下的珍珠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光復馬太鞍-守護馬錫山下的珍珠

守護馬錫山下的珍珠

自然共生、產業共好 重現馬太鞍濕地秘境

光復馬太鞍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孕育了豐富多變的溼地萬物
是臺灣少見的重要國家級濕地
建立在永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園區步道以細膩的美學工法
搭配人力施作減少衝擊、復育生態景觀、重現原民特色
建構更安全舒適的深度旅遊體驗場域,重現馬太鞍秘境風景

守護馬錫山下的珍珠

發源於雄偉馬錫山的芙登溪,清澈純淨的溪水,悠悠流動、匯聚山腳,升湧為終年不絕的天然湧泉,創造了天然而珍貴的馬太鞍濕地,也滋養沼澤裡蓬勃而豐美的生命。

馬太鞍(Fata’an ,意指長滿樹豆之地) 蜿蜒流域所帶來的流速與深淺變化,營造出多樣化的棲地環境。這裡孕育有近百種的野生水生植物,多種鳥類、蜻蜓、蛙類及底棲性魚類皆安居於此,是臺灣重要的國家級濕地。回溯百年以前,馬太鞍濕地屬於當地阿美族部落的公共生活區域,族人可在此自由捕魚、開墾或採集野菜,各取所需、適量取用,維繫著人與人、人與溼地間的和諧平衡。

晨曦、夕照之時的馬太鞍濕地/ 朱進郎先生提供

隨著生活模式與環境背景的改變,現今的馬太鞍濕地已經從生活空間,轉型成為發展體驗活動的重要場域。在專業培訓的社區導覽員帶領下,旅人可以利用由空心竹筒、樹枝及雜草堆組成的Lakaw,體驗部落傳統的Palakaw 捕魚方法,或是坐下來欣賞阿美族歌舞表演、享用美味的傳統部落美食。

想要親近自然、欣賞馬太鞍溼地如詩畫般的秀麗風景,貫串園區的T 型木棧道是最佳的步行動線。然而歷經10 年多時光,木棧道地板及扶手已逐漸腐壞,更出現多處崩壞破損,一不小心就容易踩空受傷。原有生機盎然的溼地,更遭受多種強勢草種入侵,不僅遮蔽水下陽光、危害原生種水生植物生存空間,狐尾藻快速生長形成的假草皮,也增加了步行時誤入濕地的危險。

尊重自然 重現濕地秘境

位處國家級濕地的背景環境,如何尋求最小的環境衝擊、維護並復育生態景觀,是重現馬太鞍秘境最重要的核心設計理念。

原有場域在生態友善面向的思酌不盡完美,木棧道阻礙了喬木與植物的生長方向,也進而影響了使用者的賞景動線。在與當地居民、生態專家及NGO 團體來回溝通討論後,決定透過減輕及迴避方法,適宜性疏伐、向內縮減步道寬度,適度保留兩側動植物的生長及棲息空間,維持濕地生態景觀的完整性。

長達621 公尺的溼地木棧道,則全程透過手工拆除,並以人力方式背負搬移;在狹小腹地空間裡,工程人員需小心謹慎、避免擾動,現地組裝或修繕一塊塊沉重的木棧道體。腳底下平穩好走的道路,背後來自的是陽光下涔著汗水的細心與堅持,更顯尊重自然、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可貴。

鄰近濕地水域的木棧道優美而自然

重建家屋 傳承文化記憶

家屋(loma') 為阿美族傳統建築及生活文化的特色之一,濕地內原有4 處以家屋為理念設置的茅草屋涼亭,因為經歷長年風吹日曬雨淋,屋頂已殘破黯淡,失去昔日的榮耀與使用功能。

執行團隊擷取阿美族家屋中「母屋間(noinaan)」及「寶庫(loflof )」的兩大核心空間特色,作為建築形式的規劃參考。母屋間為母系家長的作息場所,寶庫則為存放煙、酒、鹹肉三寶的特殊場域,設計上透過樑柱及座椅的配置設計,重現傳統家屋中的空間格局。

茅草屋頂改以再生材質復刻翻新後,重新構築為開放式的休憩場域,並賦予其「靜心亭」的美名。不僅提供乘涼歇腳、調適身心的功能,完美還原的家屋設計,也向部落後輩宣揚阿美族傳統建築文化之美。

清除原先由外來種狐尾藻入侵的區域,營造魚菜共生的食農地景

活化場域 展現馬太鞍魅力

為了讓濕地永續經營,避免外來種植物持續蔓延擴散,針對已接近淤積陸化的濕地區域,則搭配鋪設清碎石、清除雜草、增植喬木及原生種水生植物,規劃為光與影結合變化的「水影步道」。天氣晴朗時,山景雲影倒映於湖畔,在水面構成一幅層次豐富的印象派油畫。

鄰近空間也搭配營造魚菜共生的可食地景,提供多元的散步休憩動線,未來也可作為綠色照顧、食農教育體驗辦理的活動場域。引導到訪濕地的旅人,更深入體驗馬太鞍的人文風情與自然魅力。

仿家屋及茅草屋頂復刻的靜心亭完美融入整體濕地景觀

一邊品嚐由芙登溪灌溉的野菜料理而成的風味餐與石頭火鍋,一邊凝望不遠處山頭的繚繞霧氣,活化後的馬太鞍濕地,原生物種族群數量正逐漸復甦,成為生態、文化及食農體驗兼具的多功能場域,串聯鄰近的吉利潭休憩區,提供五感體驗的深度旅遊動線。

歷經長達3 年的在地溝通、規劃設計及分期修繕營造,馬太鞍溼地終於重現秘境風景。期待在族人與旅人的攜手維護下,能讓這顆馬錫山下的珍珠恆久璀璨、熠熠發光。

旅讀路線:地圖搜尋馬太鞍溼地生態館( 花蓮縣光復鄉大全街60 號),體驗行程預約請洽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朱進郎先生0931265898)

阿美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Palakaw

Palakaw( 巴拉告) 捕魚法以空心竹筒、樹枝、雜草堆組成漁具,鄰接於河道的出入口,搭配孔隙較大的漁網打撈。保留小魚生長、不竭澤而漁,兼具生態與環保觀念,展現阿美族珍惜並尊重生態的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