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1,489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128秒
-
311.
- 標題:
- 屏東地區|可可產業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夾帶著宛如南國陽光般的一絲嗆辣,最後歸於沉靜、回甘收尾,這是「屏東可可,臺灣巧克力」無可取代的絕妙風味,也是來自全世界最北可可生產國的珍稀滋味。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加工設備申請、商品研發、培力課程與行銷推廣,以及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與整體契作聯盟營運規章,強化屏東可可產業價值鏈的強度與韌度。隨著生產加工品質逐漸穩定,以及六級化的穩健發展,臺灣巧克力逐漸在國內外嶄露頭角。
-
312.
- 標題:
- 友善魚類生存權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臺灣坡陡流急,洄游性魚類上溯不易,如再遇到人工構造物(如防砂壩)或天然屏障(如瀑布)容易遭到阻斷,魚梯即是在水中設計平緩低矮的階梯狀水道,
-
313.
- 標題:
- 藝術之花走進「小法國」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臺灣西部地勢坡度由東向西遞減,溪流多往西流向出海口,但1909年為了灌溉外埔及外埔東側的后里農田,引大安溪取水開圳,規劃設計出連通外埔與后里的后里圳,成為一條臺灣不多見的向東流灌溉溝渠,因此得名。委託外埔農民成立釀酒葡萄種植專業區,現雖已停止收購,但外埔葡萄產值、產量與葡萄酒莊密度依然名列臺灣前段班,有「小法國」之稱;2019年秋冬開始舉辦「水流東紅酒音樂祭」,體驗微醺秋夜裡,小農市集、美酒與星月相伴的特色農遊活動,
-
314.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小半天休區+小半天風味餐坊南投鹿谷是凍頂烏龍茶發祥地、名列臺灣四大老茶區,小半天則是鄉內的傳統地域名稱,因從山下遙望,此地經常雲霧籠罩猶如座落在「凍頂烏龍茶是臺灣茶中的超級名牌,許多縣市鄉鎮也將茶葉冠上凍頂之名銷售。3個小時,能讓湯頭有著獨特香氣,傳統酒家菜魷魚螺肉蒜裡的筍片通常只用冬筍,與箭竹筍並列「臺灣最貴的筍」。
-
315.
- 標題:
- 米香入魂:親水休區+米國學校餐廳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臺灣主食以米為宗,早年很多人「不吃飯就像沒吃飽」,非米不愛,然而隨著飲食西化, 2021年每人每年食米量已下滑到43公斤,要吸引民眾多吃一口飯,不如先讓大家了解臺灣米。」有一種飲食態度叫做「支持在地」田媽媽米國學校便在這樣的理念下成立。」彭衍芳說:「田媽媽是吸引消費者認識、喜愛臺灣農產品的一個機會,我們希望提供好的體驗,讓消費者願意在更多時候使用在地農產品,這樣台灣農業就更有機會!」出處:水土保持季刊 第43期
-
316.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柑仔蜜、地瓜、洋香瓜、芭樂、草莓、芒果、牛奶等多元在地食材,也可以乘坐竹筏遊覽臺灣最大的潟湖,是國內少數以漁業為主體的休區,曾獲全球綠色旅遊研究中心頒發「綠色旅遊認證」,是體驗臺灣漁村風情極具代表性的據點。
-
317.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並有少部份雜糧、果樹、竹林,三面環山的封閉地勢,形成外界污染不易入侵的獨立生態圈,2003年便成為全國第一個有機農業示範村,是臺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先驅。
-
318.
- 標題:
- 北部線:茶山飄暖香 大北坑散散步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歷代居民在近300公頃的丘陵淺山間,以種茶為主業,日治時期就是龍潭製茶重要產區,為臺灣最古老的產茶區之一。北部茶區急速衰退,茶園紛紛休耕,直到2000年轉作小綠葉蟬啃食、具有獨特蜜果香的東方美人茶,以絕妙風味與澄澈茶色再度躋身臺灣名茶之列。
-
319.
- 標題:
- 中部線:寒天裡的春光 花海等你來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叭噗車等早期生活用具,販售大湖草莓、卓蘭葡萄、東勢水梨、豐原柑橘製成的飲冰品,也有上市即秒殺的臺灣藍莓氣泡水等優質農產品,營造super fresh 、super yummy 、super charming 、即便花海節落幕了,但新社還有冬季、春季花景將陸續登場,作為中臺灣賞花品花首選之地,新社,實至名歸。
-
320.
- 標題:
- 臺中市豐原區 公老坪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社區居民意識到水質保存對中下游 農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水質淨化對臺灣石魚賓與臺灣鬚鱲等特有魚類棲地保育的重要性,透過本局協助進行旱溪源頭整治工程、建置梯田式蓄水池與生態蓄水池,並運用綠能科技及智慧監測進行在地產業的灌溉 及友善耕作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