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屏東地區|可可產業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屏東地區|可可產業

臺東大武|大鳥社區

屏東地區-大武山下的黑金傳奇

屏東地區|可可產業

屏東地區以檳榔廢園轉作為契機
透過跨域合作方式,逐漸投入可可產業的種植、加工及行銷
搭配生產環境改善及體驗場域的營造
以精緻、獨特、在地化的定位接軌國際,創造黑金新價值

可可樹屬於幹生果,有別於一般常見的果樹,果實生長於主幹或老枝上

倚靠著雄偉的大武山,從海峽吹拂而來的涼爽季風,驅散了積累在屏東平原裡悶熱難耐的暑氣。和煦陽光下,品味一杯溫和順口、帶堅果香的沁涼可可茶,小口啜咬一塊精緻的可可巧克力。烏梅的香酸氣息湧入鼻腔,細緻濃郁的苦甜從舌尖蔓延,夾帶著宛如南國陽光般的一絲嗆辣,最後歸於沉靜、回甘收尾,這是「屏東可可,臺灣巧克力」無可取代的絕妙風味,也是來自全世界最北可可生產國的珍稀滋味。

屏東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正好符合可可樹生長喜好的條件。早在1922年即有日本人自爪哇引進可可樹試種,期間森永製菓亦積極於屏東與臺東交界開闢土地種植, 卻因風土適應不良,加上加工技術無法突破而逐漸沒落。一直要到2003年,因檳榔園廢園轉作過程中,發展出可可樹在檳榔林蔭下共生的模式,就此開啟屏東可可風雲再起的一頁。

可可莢採收後,需經12道以上加工程序

未經加工處理的可可不具經濟效益,若要成為市售的巧克力產品,則需經過發酵、乾燥、控溫烘豆、碾碎去殼、精煉研磨等繁複工序。為提升小農生產加工的品質穩定度,2014 年開始,透過農村再生與縣府展開產業跨域合作,結合產官學各界的產業技術輔導資源共同投入。

除了可可場域的道路鋪面、排水系統、綠籬圍籬等基礎生產環境改善外,也藉由各領域單位專業,導入繁殖與嫁接技術輔導、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加工設備申請、商品研發、培力課程與行銷推廣,以及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與整體契作聯盟營運規章,強化屏東可可產業價值鏈的強度與韌度。

可可體驗場域的裝置藝術,提升整體產業的識別性

另外,為了改善可可小農單打獨鬥的困境,在內埔東勢村的屏東南國天物運銷合作社整合30 多戶散布於各地的契作農,透過現代化生產及衛生規範的加工場域,每年可處理超過250 噸的可可初級加工需求,解決過去獨立集貨的困境和加工品質不穩定的棘手問題。也進一步將果莢與果肉等副產物開發為高產值機能素材,實踐農業循環經濟,創造產業永續新價值。

隨著生產加工品質逐漸穩定,以及六級化的穩健發展,臺灣巧克力逐漸在國內外嶄露頭角。今日屏東可可的種植面積已超過300 公頃,由超過百戶的可可農,孕育出三十多個巧克力品牌,北至高樹、南至恆春,皆能見到可可產業的身影。

農村再生亦針對內埔鄉的竹圍村、富田村、東片村,鹽埔鄉洛陽村,以及高樹鄉的廣福村等主要可可產地,進一步結合體驗場域及周邊社區進行環境營造加值,使可可莊園更具識別特色,也讓產業地景更加完整全面。

位在洛陽村的邦尼巧克力工坊,經由藝術陶板、造型雕塑及圍牆的美化改善,強化了工坊的品牌識別度,串聯食農教育場域與學校周邊導覽路線;東片村的阿廣可可園除了增添綠意,也增設了搭配遮蔭陽傘的可可造型休憩座椅,使前來參與體驗或是漫步社區的旅人,能有一處舒適的空間聆聽導覽或歇腳休憩,感受南國吹拂的悠閒「可可風」。

裝置藝術

行至內埔富田村的富田可可公園,則將可可的歷史與生產流程,透過可可樹、故事書等各項裝置藝術融入公園場域中。搭配社區的高墩亭等在地元素,將可可產業與在地文化完整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潮州泗林里,亦透過青年回留計畫及可可跨域產業輔導的協助,由屏東縣植萃文化發展協會整理當地廢棄的衛生室,保留既有格局進行整體空間活化。以療癒及提供幸福感為理念,販售可可相關加工及文創產品與五感體驗旅程。

富田可可公園裝置藝術可作為產業導覽及教育使用

後續更在農村再生協助下,修復衛生室體驗場域的路面、改善排水系統,新設戶外休憩平台與座椅,增加芙蓉、灌木、草皮等環境綠美化,過去斑駁的牆面外觀,也重新漆上可可元素的藝術創作,兼具實用及美觀的多元機能。

泗林衛生室以當地可可產業推廣基地的角色,推動社區青銀共創、學校食農教育、國際旅客接待等活動。不只是年輕族群拍照打卡的私房景點,更將在地可可形象深植在居民及旅人的心中。

沿著185 縣道漫步在六堆客庄純樸的鄉間小路,過往大地上總是蒙上一層灰褐色彩的檳榔園,漸被結實累累、熱情褐黃的可可樹所取代。

從昔時的黃金(水稻)、綠金(檳榔)、發展至今日的黑金(可可) 經濟,國境之南的人們回歸初衷,重新連結人與土地和諧共好、永續共生的情感。秉持著「愈在地愈國際」的初衷,持續孕育苦盡甘來的幸福好滋味。

衛生室保留既有格局,展售當地可可多元產品(共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