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80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79秒
-
1.
- 標題:
- 強震後的山區防災行動學(上)
- 資料來源:
-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
- 發布日期:
- 2025-05-23
- 內容:
- 所以才說智慧防災很重要啊!智慧防災?那是什麼?地震後土石鬆動,容易發生土石流和大規模崩塌,所以去年發生0403花蓮強震之後,農村水保署就依據921地震累積的經驗及歷年的規劃,提出了多個智慧防災的新措施。「智慧防災」就是把過去災害事件的研究經驗和最新科技結合,提早發出防災警戒,災害發生時也能快速啟動監控機制與自動化資料判讀工具,協助政府和民眾趕快應變。
-
2.
- 資料來源:
- 教育資源
- 發布日期:
- 2025-05-07
- 內容:
- 30開課地點:逢甲大學,商學大樓六樓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電腦教室主辦單位/執行單位:本署/減災監測組/調查監測科/準線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課程目的:為強化本署及所屬各分署、林業保育署與各監測團隊對大規模崩塌監測作業規範、技術指引及大規模崩塌監測整合系統操作與情資應用的熟悉度,
-
3.
- 資料來源:
- 教育資源
- 發布日期:
- 2025-04-22
- 內容:
- 30開課地點:逢甲大學,商學大樓六樓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電腦教室主辦單位/執行單位:本署/減災監測組/調查監測科/準線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課程目的:為強化本署及所屬各分署、林業保育署與各監測團隊對大規模崩塌監測作業規範、技術指引及大規模崩塌監測整合系統操作與情資應用的熟悉度,
-
4.
- 標題:
- 宜蘭員山|同樂、雙湖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到蘭陽平原的點點埤塘宜蘭人不只與水共存,也發展出與水共生的智慧一同走進悠遠的湧泉溝、友善的親水廊道,一窺宜蘭水文化風貌雲靄慵懶地從山巒間升起,宜蘭人順應風土,民生需求樣樣離不開與水共生的智慧。距離市區不過十餘里的員山同樂村,位處大礁溪、小礁溪及宜蘭河上游匯流處,以終年恆溫的阿蘭城( 三角埤)結合前期所設置的公園,親水廊道與燈篙林道相互串聯,展現與水共生的智慧,也成為與自然共生的最佳體現。
-
5.
- 標題:
- 苗栗南庄|南江休閒農業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運用剖半竹材搭接為管,沿邊坡將水源引導至低處,再流入陶甕中蓄存,待雜質沉澱、水轉清澈,便可用於烹煮飲用,展現先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
6.
- 標題:
- 臺東金峰|嘉蘭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7
- 內容:
- 從傳承耆老智慧的vuvu 野校、芭伊工坊裡由婦女手工製作的陶珠手環、卜拉米農坊裡槌搗小米的清脆聲響……嘉蘭部落的傳統文化經過轉譯,嘉蘭就像一棵大樹,長久以來吸收這片土地曾經的種種經歷,在嘉蘭落地生根的族人,致力傳承vuvu們的經驗與智慧,用自己的思想與獨有的步調,描繪屬於嘉蘭的理想藍圖,未來也將持續以原鄉作物為特色,朝向發展休閒農業區的願景持續邁進。
-
7.
- 標題:
- 苗栗造橋|平興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5-02-26
- 內容:
- 透過智慧化調控等技術,平興大埤將持續強化韌性坡地的全方位能力。平興社區也致力將大埤與產業、文化和生活建立更緊密連結,讓更多人看見在地引以為傲的埤塘傳統文化。
-
8.
- 標題:
- 臺菲簽署MOU 攜手合作抗天災
- 資料來源:
- 教育資源
- 發布日期:
- 2025-01-15
- 內容:
- 山崩與土石流災害研究合作瞭解備忘錄》,備忘錄涵蓋的合作範圍,包括水土保持技術、地質災害研究、氣候變遷影響評估與調適策略,以及高科技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災害管理中的應用等領域,未來將共同辦理討論會、工作坊及教育訓練等具體合作項目。
-
9.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4-11-14
- 內容:
- 少子化趨勢難以逆轉,而臺灣高齡化社會已然形成,如何為高齡長者開創新舞台,讓老後歲月不再虛度,而能透過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技術傳承、智慧分享,找回生活的熱情動力,同時兼顧社區生態保育及友善農業發展,實踐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環境,開啟老中青三代互助生活,成為「新」
-
10.
- 標題:
- 大學裡的水保遊樂園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4-11-14
- 內容:
- AI時代來臨,園區也結合人工智慧與行動科技潮流,開發「I學水保」App,只要現場打開軟體,就會自動偵測所在位置進行影音導覽,成為國內首間水土保持行動式虛擬戶外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