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菲簽署MOU 攜手合作抗天災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47

臺菲簽署MOU 攜手合作抗天災
東南亞島國菲律賓和臺灣同處於地震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以及颱風發生頻率最高、平均威力最強的「西北太平洋颱風帶」,兩國同樣面臨著地震、颱風、豪雨、山崩、土石流等天然災害,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情境下,災害的頻率與強度日益增加的挑戰,加強兩國在山崩及土石流災害管理領域的研究與合作,分享在大規模崩塌及土石流預警技術方面的經驗,深入討論地質災害分析、預警機制和研究方法,對於互相提升防救災能力,格外重要。

共同提升天災應變能力
多年以來,農村水保署與菲律賓科技部火山地震局持續密切交流。為加強兩國在山崩及土石流災害管理領域的研究與合作,113年5月6日於農業部舉辦「2024臺菲山崩與土石流災害研究合作瞭解備忘錄簽署儀式暨工作坊」,共有超過70名臺菲雙方的官員與學者參加,由臺灣駐菲律賓大使周民淦、菲律賓駐台代表貝世偉(Silvestre H. Bello III)代表臺、菲正式簽署《山崩與土石流災害研究合作瞭解備忘錄》,備忘錄涵蓋的合作範圍,包括水土保持技術、地質災害研究、氣候變遷影響評估與調適策略,以及高科技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災害管理中的應用等領域,未來將共同辦理討論會、工作坊及教育訓練等具體合作項目。周民淦大使強調,臺菲雙方必須加強協助並建構合作夥伴關係,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貝世偉代表則表示,透過這份備忘錄,臺菲雙方在相關合作領域的研究將進一步突破深化,也讓菲律賓與臺灣兩國關係比更加堅實牢固。
菲律賓代表團並於會後前往農村水保署應變小組進行參訪,重點討論聚焦於臺灣在災害管理領域的成果,特別是土石流防災經驗。另外參觀華山土石流教學園區、新竹尖石梅花大規模崩塌潛勢區、新北石碇大崙山大規模崩塌潛勢區,深入了解臺灣在土石流防治、農村再生以及公私協力重建的模式;進入大崙山O-2大口徑集水井現場時,菲國代表們對於集水井各項監測紀錄之詳實、且充分運用於後續整治,特別印象深刻。


對全世界農業做出貢獻
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表示,農業涵蓋生產、生態、生活三大面向,臺菲長期以來在農業交流密集頻繁,MOU的簽署,將是未來合作新章節的開始,讓兩國農業更具韌性,這一步,也是對全世界農業做出貢獻重要的開展。農村水保署署長李鎮洋則指出,台灣自2009年莫拉克風災開始建置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預警,已展現具體成果,透過此次簽署MOU,未來在減災、預警方面可望更快速即時回應民眾需求,為兩國人民創造更安全穩定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