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造橋|平興社區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28

苗栗造橋|平興社區
迎接大埤新時代
遼闊的平興大埤是造橋鄉眾多埤塘之一
透過源頭著手的野溪治理、清淤及周邊場域營造
百年埤塘重新發揮蓄水滯洪功能
更被時代賦予友善、固碳、永續新使命

「你要去做橋(coˋkiauˇ) 喔? 」
相傳這是一句早年流傳於頭份地區的打招呼用語,由來可追溯至百年以前、客籍先民移入開墾的清領時期。當年要從北邊頭份往返苗栗中部,通常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乘上漂流的竹排、二是走上竹子搭構的便橋,方可跨越腳底下湍急的溪流。

相傳這是一句早年流傳於頭份地區的打招呼用語,由來可追溯至百年以前、客籍先民移入開墾的清領時期。當年要從北邊頭份往返苗栗中部,通常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乘上漂流的竹排、二是走上竹子搭構的便橋,方可跨越腳底下湍急的溪流。
今日行駛於造橋鄉道,依舊可見溪流與溝渠蜿蜒分布的光景。這些野溪發源於淺山,流動過程發展為樹枝狀的水系,將地表切割為起伏的丘陵。時人為了蓄水灌溉、耕種農作,便在溪流流經的窪地開鑿了許多埤塘,占地廣達6公頃的平興大埤便為其一。根據調查,苗栗地區現計有超過1,500多口埤塘,造橋更因少有工廠而保有多數,約佔其中五分之一的比例。
大埤重生 友善設計更永續

隨著生活方式與土地利用的改變,過去星羅棋布的農塘,現有許多已廢棄乾涸、隱沒於荒煙蔓草,剩餘的埤塘也持續面臨土砂淤積、水質優養化等環境挑戰。
坐落於國道1號旁的平興大埤早年與野溪合流,可說是當地頑童們摸魚抓蝦、戲水玩樂的秘密基地。後來因淤積、久未整理、肥料流入加上布袋蓮大舉入侵,一度成為一片綠油油的「大草坪」,水面下高度僅剩不到1 公尺,不僅喪失灌溉功能,也嚴重壓縮水中生物的生存空間。
2022年起,社區透過農村水保署的協助,著手投入鄰近野溪整治及大埤的清淤改善。以設置棲地保留區、降低開挖擾動等生態及環境友善理念為核心前提,陸續於周邊設置沉砂區、側流堰、排砂管及木排樁護岸等設施,同時積極清除埤塘內的外來種水生植物,清澈而寬廣的湖面終於重見天日。


大埤活化後,更進一步透過農村再生協助,運用「共構」及「減量」兩大設計方法打造了一條埤畔棧道,一方面保留與水域間的綠帶緩衝,一方面利用既有結構與肋梁組合為支撐系統,搭配使用綠色建材、降低用量,落實環保減碳。
環塘漫步 運動賞景綠生活

沿著棧道往前走,社區活動中心前方凸出的空地,順應作為觀景平臺,提供當地居民伸展筋骨,或可於大樹下的長椅悠閒放鬆、歇腳休憩。棧道除設有方便長輩及輪椅族通行的無障礙坡道設施,也採用架高設計與道路做區隔,人車通行更安全。
憑欄眺望,叢叢菖蒲隨風搖曳,花旗木與芒果樹點綴埤畔,遠處山丘則佈滿茂盛的臺灣欒樹,點點黃花結為紅色蒴果,展現色彩交疊的漸層美感。埤面上可見嬌羞的小水鴨、弓著身軀的黃頭鷺,還有紛飛的蜻蜓與蝴蝶,春末夏初的夜晚,更能欣賞螢火蟲的流離螢光。穿山甲、東方蜂鷹等平日「隱藏版」的特色生物,則化作春綠色欄杆上的鏤空線條,展現當地豐富而多樣的生態系統。

活化後的平興大塘兼具生態保育與蓄水保土,更在颱風來臨時有效發揮滯洪減災效用,環湖步道也進一步串聯周邊的鶴仔作巢步道與雙合窩步道,提供散步健行的多元選擇。
透過智慧化調控等技術,平興大埤將持續強化韌性坡地的全方位能力。平興社區也致力將大埤與產業、文化和生活建立更緊密連結,讓更多人看見在地引以為傲的埤塘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