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檢索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網站檢索

查詢單元:
選擇查詢的單元主題
查詢模式:
查詢模式
時間查詢:
~
每筆頁數:
:::
共有23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73
依照
排序
  • 1.
    題:
    屏東牡丹|旭海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曾是荷蘭人東探尋金的蹊徑,清朝官兵開山撫番路線,更是當地斯卡羅族、馬卡道族與阿美族人打獵、遷徙、姻親、征戰、交易等活動的必經之途。旭海舊名「macaran」,是屏東縣唯一靠海的部落,最早由斯卡羅族人開墾定居,後來恆春阿美族、排灣族、平埔族及閩南、客家跟著移入,逐漸形成一處多元族群融合的聚落。
  • 2.
    題:
    臺東金峰|嘉蘭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原居住於知本溪與太麻里溪上游及屏東霧台地區的排灣族及魯凱族族人陸續遷居至此。近年社區與臺東大學USR計畫共同合作,融入認識山林與尊重自然的永續理念,培養海軍陸戰隊退役後的族人及青年,共同帶領旅人投入攀樹等環境生態教育活動。嘉蘭就像一棵大樹,長久以來吸收這片土地曾經的種種經歷,在嘉蘭落地生根的族人,致力傳承vuvu們的經驗與智慧,用自己的思想與獨有的步調,描繪屬於嘉蘭的理想藍圖,未來也將持續以原鄉作物為特色,朝向發展休閒農業區的願景持續邁進。
  • 3.
    題:
    魚兒的育嬰房—>巴拉告Palakaw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來到馬太鞍,不妨跟著學用巴拉告撈蝦捕魚,現撈現烤現吃,學族人巧妙利用燒得滾燙的蛇紋石,煮熟一鍋香噴噴的野菜魚片石頭火鍋,從魚鮮菜甜的滋味裡,感受部落面對自然展現人類適度退讓、節制共存的生活智慧與禪意。
  • 4.
    題:
    百年編織匠人魂—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對噶瑪蘭族人來說,香蕉不只是食物,也是全株可用的經濟作物:果實可以吃,新鮮蕉葉可以包裹麻糬,鋪在地上可以盛裝祭祀用品,乾燥蕉葉可以治病,香蕉品種繁多,噶瑪蘭族拿來當作織物的是引進臺灣歷史最悠久、栽培最普遍的北蕉,族人在門前山坡上遍地種植,每年4到9月陽光正豔的時節,砍割尚未結果的香蕉葉,層層剝開,從葉鞘刮出纖維,反覆晾曬、水洗兩次以去除澱粉雜質、
  • 5.
    題:
    阿夜溪五號壩上下游改善工程
    資料來源:
    水土保持
    發布日期:
    2024-11-08
    容:
    5公頃,年平均降雨量約2,270毫米,土地利用類型以闊葉林及果園為主,是當地阿美族族人傳統捕魚及舉辦慶典活動的重要溪流,不難想見水質潔淨澄澈的程度;溫暖濕潤的氣候加上無污染的土壤,也造就出鶴岡文旦柚優異的天然生長環境。
  • 6.
    題:
    自主防災社區這樣做
    資料來源: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收容中心空間過於簡陋不便,是許多族人不願撤離的最大原因。未來社區將著手改善收容中心軟、硬體設施,為居民提供堅固、安全,而且像家一樣溫暖舒適的地方,讓族人願意安心撤離,讓防災效益更提升!
  • 7.
    題:
    花蓮玉里|春日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可就近觀察山林裡豐富的鳥類與昆蟲生態,或在族人帶領下共同製作狩獵陷阱、編織阿美族傳統定情信物情人袋(alofo);黃昏後眾人圍繞成圈、在阿美族的傳統信仰中,相信天地萬物都具有靈性,祖靈保護族人、庇佑豐收,山川、草木、空氣、土地是人類的父母,鳥、獸、魚、蟲則是人類的兄弟。織羅族人以謙卑之心,學習祖先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百年以來皆循如此,百年以後亦復如是。
  • 8.
    題:
    臺東大武|大鳥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年的觀海遊憩區空間用簡練純粹的藝術美學,自然融入當地山海景緻攜手年輕族人,凝鍊部落新希望 行駛在依山傍海的南迴公路上,從達仁鄉一路北行,經歷不幸中的大幸,災後的族人仍保有樂天之心,積極投入重建工作。2012 年為加強活絡地方觀光與經濟發展,大武鄉公所亦著手將村落入口安檢所旁的觀海台,大鳥部落從傳承到創新,帶領年輕族人重新認識世代生長的部落生活,形塑出兼容並蓄的原鄉文化。
  • 9.
    題:
    臺東地區|紅藜產業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許多青壯人口被迫離鄉,尋求安全住所與穩定工作機會,也讓這位處偏鄉中的偏鄉,逐漸成為一個族人們「難回」的故鄉。穩定的水源也成為了族人與返鄉青農苦惱的重要課題。過去部落水利設施相對落後,時常只能藉由簡易水管為接引,引用山泉水導入田間灌溉。
  • 10.
    題:
    臺東縣東河鄉 尚德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為了農業生產的需求, 社區採取生態工法修建阿美族人的百年水圳,改善田間灌溉系統,為香草和水稻田供應清潔的灌溉用水,而砌石工法所形成的孔隙更提供河蜆、平頜鱲(溪哥)多樣的棲地,
1 / 3 頁 , 共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