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的育嬰房—>巴拉告Palakaw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334

魚兒的育嬰房
巴拉告Palakaw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鄰近溪流河川的地方,「靠水吃水」也是天經地義。花蓮馬太鞍濕地位於馬錫山山麓,為花蓮縱谷面積最大的內陸濕地,生態豐饒,是世居當地的阿美族傳統的活動區域。沼澤、伏流缺少氧氣,水體的流速與深度,都不是魚蝦長久棲息的環境,但阿美族先人並不強行捕撈,而是想出一種「先養後抓」的陷阱捕魚法「巴拉告」(Palakaw),阿美族語指的是「讓魚蝦棲息的池塘」或「幫魚做社區」的意思。
為魚蓋屋 請魚入住

巴拉告就地取材,以竹枝、樹幹、落葉建造,因應不同魚種的棲息特性,分為三層,外觀看起來就像專為魚兒建造的「三層屋」。最底層鋪設一整排竹筒或中空的檳榔樹、筆筒樹幹,讓鰻魚、土虱、鱔魚這類喜愛穴居的底棲性魚種鑽進去躲藏繁衍;中間層是一捆捆的九芎樹枝和竹枝,便於螯蝦、螃蟹、水蟑螂、小魚、蝦子和蜻蜓、豆娘的幼蟲棲息;最上層再放上竹筒、枝條,做好之後放入沼澤,以樹葉、樹枝、雜草密密覆蓋,打開進出口讓魚蝦自由進出。白天魚群會離開巴拉告小屋,到附近水圳覓食,晚上再回來棲息,待魚蝦長成肥美,只要關閉巴拉告的進出口,再移開覆蓋在最上層的樹葉,就可以輕輕鬆鬆網撈漁獲,而且要吃多少才抓多少,只要持續這樣的生態捕魚法,就能確保部落年年都有吃不完的魚。
數百年來,人們大量撈捕溪流魚蝦資源,水域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巴拉告這種順應自然的捕魚方式,極具環境永續概念,在汲汲營營追逐經濟利益的現代,特別值得深思。來到馬太鞍,不妨跟著學用巴拉告撈蝦捕魚,現撈現烤現吃,學族人巧妙利用燒得滾燙的蛇紋石,煮熟一鍋香噴噴的野菜魚片石頭火鍋,從魚鮮菜甜的滋味裡,感受部落面對自然展現人類適度退讓、節制共存的生活智慧與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