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東地區|紅藜產業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臺東地區|紅藜產業

臺東地區|紅藜產業

臺東地區-一條藜家不遠的路

臺東地區|紅藜產業

紅藜是隱藏於南迴土地裡的璞玉
由水源、農路、灌溉溝渠等產業基礎環境的改善
再經過跨域合作、生產加值及行銷通路拓展行動
翻轉產業價值鏈,在山海間寫下紅寶石閃耀的傳奇故事

紅藜籽實成熟過程,會逐漸轉色為艷紅、桔紅、洋紅、粉紅、金黃、橙黃等色彩

行駛在綿延不絕的山巒與海岸線之間,跟著無盡的藍色公路跨過一條又一條的溪流,朝縱谷方向緩緩前行。從透明車窗內向外遙望,日環暈染一片蔚藍的天空,光線穿透雲層間隙,灑落在潮汐交會的湛藍太平洋之上。來回推移的波浪,用深淺不一的力道塗抹著海面,任明暗光影自由堆疊, 調和出飽和、純粹而夢幻的「臺東藍」色彩。

全長約100 多公里的南迴公路(台9線),是由屏東枋山通往臺東市區的主要道路。沿途行經達仁、大武、金峰及太麻里四鄉。漫漫公路之旅,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原鄉古老的神話故事,述說南迴四鄉神秘、熱情、樸實的萬種風情。

冬春兩季,沿著公路旁的產業道路走進部落,兩旁田園裡桃紅、鮮黃、亮橘色的紅藜結穗飽滿,宛如巧奪天工的藝術品。隱身於田間的vuvu 們( 排灣族語對長輩的尊稱) 正忙碌地收割一把又一把的藜穗,挑選後集結成束,懸掛在屋簷邊,接受溫暖陽光的日曬洗禮。

臺東紅藜是當地原住民族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早期常與糧食作物伴生種植。紅藜除了可守護莊稼避免受鳥類啄食,更是釀造小米酒、宴會慶典頭飾的重要原料,是上天和祖靈賜予部落最珍貴的禮物。

經由田間基礎灌溉設施的改善,有助提升田間管理效率

今日南迴地區紅藜產業蓬勃發展的光景,緣起於莫拉克、尼伯特、莫蘭蒂等颱風對臺東的接連肆虐。面對重建的漫漫長路,許多青壯人口被迫離鄉,尋求安全住所與穩定工作機會,也讓這位處偏鄉中的偏鄉,逐漸成為一個族人們「難回」的故鄉。

災後的南迴地區以貼近民生需求的「安居樂業」為目標。除持續投入治山防洪,也透過農村再生協助,由在地農村社區主導,邀集相關公部門單位參與,共同討論在地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向。最後決定以生長期短、照顧成本低、營養價值豐富的「臺東紅藜」做為產業主軸,設立跨域合作示範計畫區。

穩固基盤,是扶持產業長遠發展的核心。紅藜雖為旱作作物,但在幼苗期、生長期及出穗期間,仍需適度灌溉才能生長茁壯。穩定的水源也成為了族人與返鄉青農苦惱的重要課題。

過去部落水利設施相對落後,時常只能藉由簡易水管為接引,引用山泉水導入田間灌溉。引水路途動輒長達數公里以上,斷管、漏水等問題時有所聞,使紅藜農友耕作同時還得兼做「水電工」,勞其筋骨又苦其心志。

透過整體基礎環境的改善,營造紅藜產業特色地景

有鑑於此,農村再生以協助水源、生產道路、灌溉溝渠等基礎環境改善為首要目標。針對金峰鄉嘉蘭村及新興村、大武鄉大竹村、達仁鄉安朔村及太麻里鄉香蘭村等主要紅藜產區,考量當地氣候及季節性枯豐期的影響,經過協調討論,將水源地調整至鄰近水源豐沛處。並透過增加灌溉管線的長度,搭配水井、溝渠、蓄水池等灌溉設施,調節灌溉水源運用,造福更多紅藜農戶的實際用水需求。

另一方面,因應東部地區易受颱風侵擾的特性,農村再生也持續投入紅藜生產場域安全設施的營造。包含針對易崩塌的地點增設擋土牆及安全排水,或是加強生產道路的路面或鋪面改善,使農友能在安心便利的環境專注耕作。

也連帶經由周邊的環境整理、植栽綠美化、示範田地整備等做法,建構紅藜產業新地景,也為未來三級產業的需求預先鋪路。讓部落不只有宜居宜業的好生活,更是適合旅人前來感受、體驗臺東紅藜熱情魅力的宜遊新農村。

由茶飲、甜點、湯品、主食組成的紅藜餐桌,是臺東地區限定的特色餐食

經過基礎生產環境的改善,搭配中央、地方、研究單位與農民團體等總計21個單位的跨域投入,臺東紅藜從早期約20公頃的零星種植,擴大至約300公頃、產量達約450公噸,超過28億元的年產值效益。亦從傳統的一級農產業,轉型跨足二級及三級產業發展,建構上下游完整的紅藜產業鏈。

現在走跳在臺東街頭,可以在連鎖手搖飲店點上季節限定的「紅藜奶茶」解渴消暑。午餐時段,可以到餐館品嚐紅藜特色料理;離開前還能帶上幾包紅藜蛋捲和紅藜米乖乖,和親朋好友分享東岸旅行的喜悅。各個都是臺東紅藜從部落走進生活、邁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

來到部落,則可以實地走進紅藜田聽導覽、學知識,還可以參與DIY 製作紅藜手工皂、包小米紅藜粽等各式紅藜特色食農遊程;紅藜也成為妝點社區活動及空間的裝置藝術,為場域更添豐富色彩。

紅藜產業翻轉了南迴四鄉,開創六級化產業的永續發展,不僅是東部地區地方創生的案例及典範,也象徵傳統部落文化的傳承與不滅。

歷經十年的磨練與醞釀, 今日的南迴或許早已不再難回,青年遊子可以在部落前輩建立的經驗與基礎之上,用更自信堅定的步伐,重新踏上這條「藜」家不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