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編織匠人魂—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135

百年編織匠人魂
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
臺灣是多民族組成的島國,原住民族16族,各有就地採擷大自然材料製作生活用品的高超技能。其中,阿美、排灣、魯凱族常用月桃葉、樹皮織布,泰雅、布農族以苧麻為主,噶瑪蘭族則是目前臺灣原住民族群中,唯一仍使用香蕉絲編織的民族,這項技藝因塑膠製品快速入侵,幾乎瀕絕。1987年,已故「噶瑪蘭族之父」偕萬來積極推動噶瑪蘭族正名,2002年噶瑪蘭族正式復名為臺灣第十一族後,部落長老們對於技藝失傳的危機感愈發急切,2005年決定在新社部落PateRungan創立香蕉絲工坊,以偕萬來遺孀嚴玉英藝師為師,一步步將數百年傳承的獨門技藝振興起來,傳承下去。
一絲一縷 找回文化脈絡與族群光榮

PateRungan意為「船停泊靠岸之地」、「萬物休憩養生之地」,是花蓮縣豐濱鄉的海灘,噶瑪蘭先人從蘭陽平原出發,流離遷徙,在此登入新社定居,從此成為人口最多也最集中、保存最多噶瑪蘭語言及文化的部落。對噶瑪蘭族人來說,香蕉不只是食物,也是全株可用的經濟作物:果實可以吃,新鮮蕉葉可以包裹麻糬,鋪在地上可以盛裝祭祀用品,乾燥蕉葉可以治病,剝除莖幹、從葉鞘抽出纖維可作為織布材料,做成籃子、蓆墊、背包、短繩、簑衣,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香蕉絲纖維偏長偏硬,材質硬韌不易斷裂,最適合做成米篩、籮筐、草蓆等日常用具,也可製成外衣,穿在身上,輕巧、通風又透氣。
香蕉品種繁多,噶瑪蘭族拿來當作織物的是引進臺灣歷史最悠久、栽培最普遍的北蕉,族人在門前山坡上遍地種植,每年4到9月陽光正豔的時節,砍割尚未結果的香蕉葉,層層剝開,從葉鞘刮出纖維,反覆晾曬、水洗兩次以去除澱粉雜質、增加香蕉絲的韌性,接著才能進行分線、繞線、整經、染成各色絲線,最後才能在地織機上進行編織。絲絲縷縷,織就的是瀕危的噶瑪蘭族文化脈絡與族群認同,也織出臺灣族群變遷演化歷史中,獨一無二的土地故事、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