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檢索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網站檢索

查詢單元:
選擇查詢的單元主題
查詢模式:
查詢模式
時間查詢:
~
每筆頁數:
:::
共有50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66
依照
排序
  • 1.
    題:
    屏東牡丹|旭海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蓊鬱的港仔鼻,粗曠的林投樹、臺灣海棗等海濱植物夾道兩旁,引領旅人進入幽靜的旭海部落。旭海舊名「macaran」,是屏東縣唯一靠海的部落,最早由斯卡羅族人開墾定居,後來恆春阿美族、排灣族、平埔族及閩南、客家跟著移入,逐漸形成一處多元族群融合的聚落。
  • 2.
    題:
    苗栗南庄|南江休閒農業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旅人可透過事前預約的獵人團康行程,在基地中學習如何辨識野菜、體驗射竹弓等傳統狩獵方法,沿途還設置有部落傳統引水設施-竹水管接水法。
  • 3.
    題:
    臺東金峰|嘉蘭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從豎立的八尊人型立柱,可窺見八個部落胼手胝足建立家園、共同生活的歷史軌跡。跟隨圖騰、木雕、石板與彩繪的印記,一路走過部落廣場、天主堂、井字型的工整街區與綠紅屋頂的永久屋,溪谷上的洛神與紅藜結實累累,搗小米的清脆聲響……嘉蘭部落的傳統文化經過轉譯,如今被賦予全新的生命力。品嚐完小米粽、水煮芋頭與涼拌龍鬚菜等部落料理,不妨來到鄰近的嘉蘭溫泉公園泡泡腳、放鬆身心。有助舒緩疲勞與疼痛, 後又再透過農村再生的協助, 融入部落文化元素,並增設步道、遮蔭及簡易沖洗設施,提升多元服務機能。
  • 4.
    題:
    花蓮玉里|春日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春日社區織羅的縱谷之淚春日社區( 織羅部落) 以電影《看見台灣》中的巨大稻田腳印為人所知近年除積極推動遊在充滿生命力的縣道193 上,創造更豐富多樣的部落旅行 行在縣道193玉里鎮春日路段,在織羅部落的傳說故事中,上天為了免除部落淹水之苦,便將山脈分離、使苓雅溪直奔秀姑巒溪而去。5公頃,卻能提供周邊織羅、德武等部落將近80 公頃良田的農業用水,更為是平時居民休憩的秘密基地。
  • 5.
    題: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銀牌)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1-10
    容:
    達娜伊谷生態公園經營有成,社區福利設施完善,社區經濟從原本的農業經濟逐漸轉變為觀光產業的部落經濟。
  • 6.
    題:
    桃園市復興區溪口台社區(銀牌)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1-10
    容:
    桃園市復興區的溪口台社區,以部落營造為主軸,展開了一場文化與經濟的農再運動,近年來,社區透過文化體驗和特色商品開發,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吸引青年回鄉,為部落的產業與未來注入朝氣,找回屬於部落自己的文化,社區推動的特色遊程及部落觀光,成為桃園觀光系列品牌「探索北橫」核心景點。
  • 7.
    題:
    宜蘭縣蘇澳鎮朝陽社區朝陽社區(金牌)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1-10
    容: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南端,環抱太平洋,毗鄰南澳鄉原住民族部落。社區中有朝陽國家步道和蘇花古道,80%高山環繞,呈現閩南、客家聚落獨特風貌。
  • 8.
    題:
    花蓮秋季農遊提案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鄰近的池南村有社區媽媽開設了饒富自然風味的樹屋餐廳Cikasuan,可以在此享受部落風味餐、部落工藝DIY,行有餘力,也能到海拔601公尺的鯉魚山走走森林步道,心曠神怡。原味部落慢慢遊 馬太鞍休區馬太鞍休區三面環山,芙登溪從中蜿蜒而過,一路匯集自地底的伏流湧泉,衍生出兩岸近百公頃的沼澤和肥沃耕地。
  • 9.
    題:
    魚兒的育嬰房—>巴拉告Palakaw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就可以輕輕鬆鬆網撈漁獲,而且要吃多少才抓多少,只要持續這樣的生態捕魚法,就能確保部落年年都有吃不完的魚。不妨跟著學用巴拉告撈蝦捕魚,現撈現烤現吃,學族人巧妙利用燒得滾燙的蛇紋石,煮熟一鍋香噴噴的野菜魚片石頭火鍋,從魚鮮菜甜的滋味裡,感受部落面對自然展現人類適度退讓、節制共存的生活智慧與禪意。
  • 10.
    題:
    百年編織匠人魂—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偕萬來積極推動噶瑪蘭族正名,2002年噶瑪蘭族正式復名為臺灣第十一族後,部落長老們對於技藝失傳的危機感愈發急切,2005年決定在新社部落PateRungan創立香蕉絲工坊,以偕萬來遺孀嚴玉英藝師為師,一步步將數百年傳承的獨門技藝振興起來,傳承下去。流離遷徙,在此登入新社定居,從此成為人口最多也最集中、保存最多噶瑪蘭語言及文化的部落
1 / 5 頁 , 共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