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檢索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網站檢索

查詢單元:
選擇查詢的單元主題
查詢模式:
查詢模式
時間查詢:
~
每筆頁數:
:::
共有35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70
依照
排序
  • 1.
    題:
    新竹寶山|油田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橄欖是寶山留給油田最珍貴的禮物,經過社區及各單位業者的攜手努力,酸澀印象的原生種橄欖華麗重生,更添風味、特色與價值,如同盛大的獵戶座流星雨,在寶山的夜空熠熠生輝、
  • 2.
    題:
    臺南左鎮|光榮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隨時光推移,菜寮溪流域陸續發現左鎮人頭蓋骨、早坂中國犀等珍貴化石。
  • 3.
    題:
    花蓮富里|羅山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山上的羅山大魚池旁一塊塊由鋪地黍、飄拂草、冬青菊及珍貴稀有的鬯蕨等植物圍繞的裸地,為因火山運動而產生獨特的泥火山,當地人取其做為天然鹽滷,加入豆漿製成泥火山豆腐,口感綿密紮實,
  • 4.
    題:
    六蚵 學園區在我家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1-08
    容:
    「分蚵苗」「巡蚵田」「搬蚵串」「撿大蚵」,每個環節都是歲月累積的珍貴技藝,都有其知識、辛苦和趣味,是值得和遊客分享的海事經驗,透過「蚵學園區」,推廣生態觀光、環境永續、地方產業,
  • 5.
    題:
    新竹峨眉|無負擔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坐落社區百年光陰,養育世代湖光村村民的的大小農塘,除了得以傳承珍貴的農業文化地景,也默默擔當守護社區的最強後盾,涵養水源、滋潤大地,持續活化產業,帶領居民創造「無負擔」的精采生活。
  • 6.
    題:
    南投魚池|澀水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多樣、稀有且珍貴的物種資源,讓澀水與鄰近的蓮華池地區被學術界喻為臺灣生態「基因庫」與「挪亞方舟」。
  • 7.
    題:
    南投埔里|珠仔山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珠仔山社區坐落在南投埔里珠仔山的文淵老樹公園除保留百年珍貴樹種,亦是社區重要的活動及綠照據點透過環境、這裡是占地4 公頃、保存16 種共129 株珍貴老樹的文淵老樹生態教育園區,由愛樹成癡的企業家陳文淵先生所創立。將步行動線延長約72 公尺的距離,連接至棲息有高體鰟鮍、斯奈德小䰾等珍貴魚種的淡水魚復育基地,串聯為完整的環繞式園區導覽步道。旅人只要拿出手機掃描,便能查看樹種介紹、聆聽語音導覽解說,認識每一株珍貴老樹背後的故事與知識。
  • 8.
    題:
    花蓮玉里|東豐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里東豐社區是東部地區投入有機農業的先驅者除積極推動擴大有機栽種,跨足加工與體驗邁向六級化發展近年更透過魚稻共生示範場域,重現珍貴的生態水田地景開拓食農教育與農村產業體驗的多元價值 雨後清晨,山嵐從海岸山脈升湧,為了重現過往珍貴的生態水田地景,農場與社區從當地有機農業的理念出發,在農村再生協助下提出建構「魚稻共生」示範場域的想法。
  • 9.
    題:
    苗栗三義|雙潭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義雙潭社區擁有全臺唯一的雲火龍慶典由閒置空地及舊工坊重新活化的雙潭木藝產業休憩區為藝師及旅人提供舒適安全的教學及體驗場域傳承珍貴的傳統技藝文化、走向國際 挽起袖子、撐起長竿,在熱鬧的鞭炮聲中,龍藝隊踩著堅毅步伐, 木藝產業休憩區延續了雙潭社區的技藝傳承,居民樂業、旅人宜遊,讓珍貴的雲火龍民俗活動得以持續深根、淵遠流長,也讓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再次看見慢城裡深厚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底蘊。
  • 10.
    題:
    臺南後壁|頂長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粨面宋江陣流傳至今已有近150 年歷史,不僅是臺南珍貴的文化技藝,更是國內少數的特色藝陣之一。過火儀式雖在民國74 年後因安全關係而停辦,不過依據社區所拍下的歷史照片,與宋江陣共同轉化為藝術牆形式,在紅磚上記錄下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
1 / 4 頁 , 共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