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花蓮玉里|東豐社區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花蓮玉里|東豐社區

花蓮玉里|東豐社區

玉里東豐-縱谷魚游稻豐收

花蓮玉里|東豐社區

花蓮玉里東豐社區是東部地區投入有機農業的先驅者
除積極推動擴大有機栽種,跨足加工與體驗邁向六級化發展
近年更透過魚稻共生示範場域,重現珍貴的生態水田地景
開拓食農教育與農村產業體驗的多元價值

上圖為:東豐拾穗農場所在的東豐休閒農業區,是花蓮最早的休閒農業區。下圖為:農場復育瀕危特有種菊池氏細鯽。

雨後清晨,山嵐從海岸山脈升湧,纏繞上蘊藹的半山腰際,緩慢地漂浮於層巒疊嶂的山巒之間。沿秀姑巒溪旁的193縣道由北向瑞穗方向行駛,迷濛的霧靄籠罩了整條道路,直至微光乍現、山嵐消盡,才逐漸顯露出溪流兩旁倒映天空的水田、純樸簡單的房舍,以及這座隱身於傳說七里霧間的桃花源-東豐小鎮。

東豐由石崗、東豐及鐵份三個聚落所組成,坐落於縱谷沖積平原間的良田沃野,積極投入水稻、文旦柚等農產業發展,更是花東有機米及有機肥的先驅。透過小農契作、水旱輪作、農業循環有機肥等方式,至今社區有機耕作面積已超過100 多公頃。源於潔淨大地、溫暖陽光與無污染好水的稻米,經歷細膩的田間管理、嚴謹的生產流程,孕育出Q 彈結實、香氣漫溢的安心好滋味。

魚稻共生 重現農業地景

位於河東南端,從事有機耕種超過25 年的東豐拾穗農場,是在地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農場原為老農們所成立的生產合作社,後由經營者曾國旗返鄉接手,以友善大地的惜物之情,集結在地小農力量,發展循環農業及社區支持型農業,同時跨足三級產業發展,推出生態導覽、農事體驗等活動,成為東豐地區重要的有機食育體驗場域。

農場裡由土包袋層層堆疊,搭配砌石工法所構築而成的「迷你水田」,是由原有生態池所改造的教學場域,也是臺灣首座的「魚稻共生」示範區。水田裡嫩綠的秧苗隨風搖曳,緩慢流動的清澈溪水裡,正復育著2017 年被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列入瀕危(NEN) 名單的特有種-菊池氏細鯽。

為了重現過往珍貴的生態水田地景,農場與社區從當地有機農業的理念出發,在農村再生協助下提出建構「魚稻共生」示範場域的想法。場域首先引用來自秀姑巒溪上游的水源,經過加高的淨水池及導水牆,以逐層逐池的水濾淨工法,自然淨化原有挾砂濃度較高的水源,再行導入園區蓄存。

魚稻共生示範場域辦理各項水稻食農教育活動(共3張)

幼青銀共創 種下永續希望

魚稻共生場域旁的涼亭,提供乘涼歇腳、品味餐食、賞落羽松等多元機能

利用耕種區與溝底間的高低差,魚稻共生示範區可依不同季節階段調節水位。休耕期間魚群可於長年流水的魚溝中棲息,耕作期間田間水位上升,魚群則能自由游入覓食水稻間的昆蟲,水稻也能因魚兒獲得養分,進而達到減少蟲害侵擾、抑制雜草生長、免除農化製品使用等益處。

在老農的傳承陪伴下,戴著花布斗笠的身影正彎著腰,在水田裡種下一株株幼嫩的小苗。示範區場域面積雖然不大,但將稻田大小控制在社區可教學管理的範圍,將種植技能、輪流休耕等季節觀念融入其中,再透過插秧、田間管理等體驗活動呈現。穿越時空限制,示範區就猶如整個東豐社區有機農田的縮影,傳遞著與環境永續共生的希望。

魚稻共生場域旁的貨櫃屋

日光照射著溫暖的水田,魚群結伴、蜻蜓紛飛,此起彼落的蛙鳴,述說著東豐堅持與土地共生的和諧故事。而泥巴踩踏翻攪後散發的清新氣息,也從縱谷平原一畝一畝的稻田裡蒸騰而上,將旅人與萬物推向柔軟的雲層之中,與回春甦醒的水田一起流動,帶來純淨的療癒與感動。

旅讀路線:沿花蓮193縣道行駛,可體驗多個休閒農業園區經典(導覽體驗請上東豐拾穗農場FB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