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檢索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網站檢索

查詢單元:
選擇查詢的單元主題
查詢模式:
查詢模式
時間查詢:
~
每筆頁數:
:::
共有59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181
依照
排序
  • 11.
    題:
    新竹新埔|南平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梨鄉裡的綠色農場新竹新埔|南平社區新竹新埔有將近七成人口從事農業耕作南平社區更有「新竹梨鄉」的美稱由荒地翻轉重生的綠色農場結合綠色照顧、食農教育、農村體驗等機能串聯在地旅遊軸線,展現產業新價值 純樸農情、連綿山園, 沿著蜿蜒的道路爬坡上山。
  • 12.
    題:
    花蓮玉里|東豐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東豐社區花蓮玉里東豐社區是東部地區投入有機農業的先驅者除積極推動擴大有機栽種,跨足加工與體驗邁向六級化發展近年更透過魚稻共生示範場域,重現珍貴的生態水田地景開拓食農教育與農村產業體驗的多元價值 雨後清晨,山嵐從海岸山脈升湧,纏繞上蘊藹的半山腰際,緩慢地漂浮於層巒疊嶂的山巒之間。
  • 13.
    題:
    屏東地區|可可產業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位在洛陽村的邦尼巧克力工坊,經由藝術陶板、造型雕塑及圍牆的美化改善,強化了工坊的品牌識別度,串聯食農教育場域與學校周邊導覽路線;東片村的阿廣可可園除了增添綠意,也增設了搭配遮蔭陽傘的可可造型休憩座椅,泗林衛生室以當地可可產業推廣基地的角色,推動社區青銀共創、學校食農教育、國際旅客接待等活動。
  • 14.
    題:
    花蓮縣瑞穗鄉富興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致力發展鳳梨加工,並在105年轉型成立農企業「酋長鳳梨有限公司」,提供加工、通路及認證等服務之獲利模式,更透過遊園車進行農村體驗與食農教育,鳳梨種植面積從101年以前40公頃成長到目前250公頃,產值提升10倍,青年返鄉創造40人就業,從農業轉型到向下扎根,創造興旺的未來。
  • 15.
    題:
    臺北市北投區湖田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開始蓬萊米復耕運動,傳承「共工‧分享」的精神,凝聚居民向心力,並透過與湖田國小之結合,以「小田園種稻種菜教育」深耕食農教育,從實際參與的過程,創造在地傳承的意義。
  • 16.
    題:
    桃園市大溪區內柵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由於,積極推動有機和友善農業,結合木工藝、食農教育,透過產銷班輔導小農創造新機,吸引39位青農返鄉就業,朝生物多樣性發展,當地消失已久的黃緣螢也重新復育成功,夜裡一閃一閃,
  • 17.
    題: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校長陳清圳和一群教育工作者從學校出發走進社區,致力環境教育,發展咖啡產業,緊密連結人與土地的情感,開發合作食農教育導覽的商業模式,才扭轉劣勢、起死回生,並獲全國「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的殊榮。社區鏈結學校,引動產業面、活化社區,以食農教育為利基,融合共學與共好,不論對於小學或社區,都發生了蛻變,締造了臺灣教育史上難能可貴的共榮事蹟。
  • 18.
    題: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從環境及人文藝術切入,接著帶動「三生」發展;105年即由農委會劃定為南笨港休閒農業區,推廣食農教育,號召青年返鄉築夢,結合地景、工藝、有機種植,朝永續發展,成為串連文化、農業與工藝傳承的溫暖小鎮。
  • 19.
    題:
    高雄市旗山區糖廠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次年推展食農教育、開發社區產業香蕉絲取纖的香蕉絲工藝,成為農村的「蕉」傲。
  • 20.
    題:
    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持續協助完善社區關懷據點的工作,不僅辦理、推廣社區日間托老中心,規劃「活躍老化」等銀髮族健康課程,更與居民一同建立及行銷社區「金碳稻」品牌,發展食農教育體驗與農村小旅行,讓整個大有社區呈現出有別於他處的生命力。
2 / 6 頁 , 共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