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檢索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網站檢索

查詢單元:
選擇查詢的單元主題
查詢模式:
查詢模式
時間查詢:
~
每筆頁數:
:::
共有9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84
依照
排序
  • 1.
    題:
    臺東金峰|嘉蘭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5-02-27
    容:
    平臺則師法部落傳統砌石技藝,整地後先將石塊依大小分類,接著整齊且牢固地向上堆疊,石塊間保留的空隙除能發揮排水功能,也能作為昆蟲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體現人與森林、溪流及萬物共生的關係。
  • 2.
    題:
    種瓜坑溪復野工程
    資料來源:
    水土保持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有沒有發現因為過度人為開發、水質污染、 河川渠道化、水生物棲息地的喪失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許多河流自然狀態已被明顯破壞,山區溪流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 3.
    題:
    2022建築園冶獎大賞─新化林場友善里山環境場域改善工程(臺南分局)
    資料來源:
    水土保持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為保留原有繁茂林相,以迴避式設計營造高架步道,減少對生物棲息地的擾動,步道下方保留動物既有通道,步道上是遊客觀察動植物的觀景窗,人與自然互不相擾,發展出更和諧的共生關係。
  • 4.
    題:
    牡丹東源-會呼吸的水上草原步道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魚類、兩棲類及昆蟲資源,其中又以蜻蛉目種類尤其多元,記錄有白痣珈蟌、短腹幽蟌等超過32 種的蜻蛉種類,是水陸域生物重要的棲息地
  • 5.
    題:
    107年度成果彙編集
    資料來源:
    教育資源
    發布日期:
    2020-05-07
    容:
    作用排開損壞的部分加 以整修,而損壞的預鑄塊亦可放置水裡供魚蝦貝類作為棲息地,達到 創造生態且回收再利用之功效。 班璇(2011),物理棲息地模型在中華鱘自然繁殖生態流量决策中的 應用,水生態學 (Journal of Hydroecology),2011(03) 易雨君、 王兆印、 姚仕明(2008),棲息地適合度模型在中華鱘產 卵場適合度中的應用, 清華大学學报(自然科學版) ,2008(03): 340-343 8.
  • 6.
    題:
    107年度計畫成果海報_創新農村
    資料來源:
    教育資源
    發布日期:
    2020-05-07
    容:
    臺南市後壁區無米樂社區 高雄市大樹區龍目社區 花蓮縣瑞穗鄉富興社區 新北市三芝區共榮社區暨安康社區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 在地原生種種植 生態棲息地營造 水質淨化生態池 生態教具設施 組織運作 無障礙空間 社會福利休閒空間 集會空間 太陽能發電 林業木材再利用 水循環使用 品牌建立 企業化經營 農二代接棒
  • 7.
    題:
    「108年度臺東分局轄區環境友善及生態檢核措施」 環境友善觀念宣導活動(第四場次) - 河川生命力的守護與恢復
    資料來源:
    教育資源
    發布日期:
    2019-09-03
    容:
    還是要重建生物棲息地、達到生物多樣性才算?我們如何去思考生態和河川和自己的關連性?
  • 8.
    題:
    107年度計畫成果海報-創新農村
    資料來源:
    教育資源
    發布日期:
    2019-06-03
    容:
    臺南市後壁區無米樂社區 高雄市大樹區龍目社區 花蓮縣瑞穗鄉富興社區 新北市三芝區共榮社區暨安康社區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 在地原生種種植 生態棲息地營造 水質淨化生態池 生態教具設施 組織運作 無障礙空間 社會福利休閒空間 集會空間 太陽能發電 林業木材再利用 水循環使用 品牌建立 企業化經營 農二代接棒
  • 9.
    題:
    107年度成果彙編集
    資料來源:
    教育資源
    發布日期:
    2019-05-20
    容:
    作用排開損壞的部分加 以整修,而損壞的預鑄塊亦可放置水裡供魚蝦貝類作為棲息地,達到 創造生態且回收再利用之功效。 班璇(2011),物理棲息地模型在中華鱘自然繁殖生態流量决策中的 應用,水生態學 (Journal of Hydroecology),2011(03) 易雨君、 王兆印、 姚仕明(2008),棲息地適合度模型在中華鱘產 卵場適合度中的應用, 清華大学學报(自然科學版) ,2008(03): 340-34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