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1,958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67秒
-
1.
- 標題:
- 金安獎歷年得獎分署及獲獎特色簡報
- 資料來源:
- 職業安全衛生專區
- 發布日期:
- 2025-05-28
- 內容:
- IoT)施工安全 管理 落實防災計畫 依水保工程特性執行 特有災害施工作業環 境檢查 各工項拆解施工步驟, 建立其安全圖說,落 實按圖施作 臺南分署-油礦野溪整治三期工程報告事項 優點-實踐四化四安 設計標準化 BIM模擬預鑄組裝,Code呈現文件資料供委員參考 鋰電池手工具組 南投分署-種瓜坑野溪整治工程 優點 落實營建五化 以「自然解方」為設計精 神,採韌性環境設計 創新技術及設備 •模組化拆除工法、水刀 環切工法(移植)、安全 可視化、自動充氣式救 生衣、
-
2.
- 資料來源:
- 教育資源
- 發布日期:
- 2025-05-25
- 內容:
- 的辦理,旨在回應高齡社會與多元需求的趨勢,藉由課程培訓,深化參與者對於通用設計與友善空間理念的認識,進一步推廣無障礙與共融環境的實踐。
-
3.
- 標題:
- 椬梧映月塘 廢棄魚塭華麗轉身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5-05-23
- 內容:
- 椬梧映月塘 廢棄魚塭華麗轉身農漁業是高度受到環境、氣候、人力影響的產業,近年也都面臨著極端氣候挑戰與工作人口老化、短缺,產業逐漸沒落的困境。考量村內有超過500名長者居民,全區步道動線皆為高低差1:12以下的無障礙人行環境,也設置斜坡道、止滑溝、防護緣等設施,全齡友善,不管幾歲來,都能安心玩。透過修復建築或景觀,也修復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只是硬體的改善,更是生活空間記憶的修補,如同廢棄魚塭變身的椬梧映月塘,以「在地美」為豪,與居民共創海口地方的新未來。
-
4.
- 標題:
- 從「小飯」開始的故事:沙河溪
- 資料來源:
- 水土保持
- 發布日期:
- 2025-05-23
- 內容: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採取行動保護、養護、恢復、可持續利用的生態系統,以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經濟、環境挑戰,同時對人類福祉、生態復原力、生物多樣性產生惠益。而是逐步調整、落實NbS概念,依各集水區不同的環境特質,以不同的治理方式,達到「修復社會-生態-生產地景、邁向人與自然共好」固碳、景觀的濱溪綠帶樹島,營造友善棲環境。沙河溪工程完成至今,整體河道坡度增加,有效改善颱洪時期河道淤積,以及取水堰上游單一砂質水域環境問題。多管齊下維護棲地品質及生物多樣性,在還給小飯安心生活空間的同時,
-
5.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5-05-22
- 內容:
- 此次修正兼顧工程實務與環境保育,促進水土保持技術轉型升級,強化土地永續利用與氣候調適能力。與行政院推動的公共工程節能理念接軌,使未來水土保持設計從施工到後續管理以低碳導向,落實建構環境友善、經濟實用且永續的公共建設。針對在既有道路上設置公共設施管線者,條件符合時可免設滯洪設施,有助於減少重複施工與開發成本,提升道路維護效率與環境友善程度,兼顧安全與實務作業的合理性。
-
6.
-
7.
- 標題:
- 東勢林場 森林裡的水保教室
- 資料來源:
- 教育資源
- 發布日期:
- 2025-05-22
- 內容:
- 工程也依自然環境條件採因地制宜的設計,力求人與環境平衡共生。包括木格框護岸可穩定坡面,也可營造植物生長及動物棲息的多孔隙生態環境;河道邊坡構築魚道,供魚類活動及洄游;避免枯水期水深太淺影響魚類活動,因此施設低水流路營造蜿蜒水域,增加生物棲息空間。莫拉克風災一度重創東勢林場螢火蟲棲地,農村水保署導入因地制宜的護岸配置、縱橫向生物通道,減少敏感區域干擾的友善環境的水土保持工法,逐漸把野生動物吸引回來,包括螢火蟲。
-
8.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5-05-20
- 內容:
- 南投分署分署長傅桂霖表示,南投分署近年持續推動農村教育與環境永續,打造「農村小童」作為農村親善代表角色,象徵與土地的連結與未來的希望。
-
9.
- 資料來源:
- 廉政專區
- 發布日期:
- 2025-05-19
- 內容:
- 不僅接觸醫學知識、瞭解醫院在廉能誠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感受機構致力追求綠色環境、社會責任與企業治理(ESG),達行銷ESG概念及優養人才之雙贏目標。讓參與者在參與活動時,不僅接觸醫 學知識、瞭解醫院在廉能誠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感受機構致 力追求綠色環境、社會責任與企業治理(ESG),達行銷ESG概念 及優養人才之雙贏目標。
-
10.
- 資料來源:
- 教育資源
- 發布日期:
- 2025-05-19
- 內容:
- 00~2025/05/19 16:10開課地點:集思新烏日會議中心_巴本廳303會議室主辦單位/執行單位:本署/保育治理組/調查規劃科/財團法人資源及環境保護服務基金會課程目的:隨著極端氣候頻率上升及天然災害事件日益嚴重,為提升相關單位於災後復建作業中之法規認知及審議程序執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