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檢索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網站檢索

查詢單元:
選擇查詢的單元主題
查詢模式:
查詢模式
時間查詢:
~
每筆頁數:
:::
共有20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76
依照
排序
  • 1.
    題:
    農村社區走讀交流體驗-雲林古坑華南社區-「GOGO28號上學步道·在社區上一堂自然教育課」
    資料來源:
    教育資源
    發布日期:
    2025-02-14
    容: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跨界策略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聯絡人賴玟卉小姐,電話04-22985258#219)課程目的:為促進大專院校師生與大自然互動交流、傳承經驗,強化概念啟發或美學欣賞,培養其多元思考及行動實踐能力,本次推廣之核心成員為大專院校環境景觀設計、農村社區營造及水土保持相關科系之師生,
  • 2.
    題:
    種瓜坑溪復野工程
    資料來源:
    水土保持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整體而言,種瓜坑溪野溪復育一期工程借助大自然的力量來解決洪水問題。透過調整集水 區內既有結構物,還石於水、還地於河、還野於溪,營造生態廊道、韌性滯洪空間,恢復 溪流自然流動和連通性,
  • 3.
    題:
    大學裡的水保遊樂園
    資料來源:
    水土保持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甚至是原形地貌地物1:1展現,搭配每項設施的設置目的功能說明,提供師生校外教學及遊客參訪,在大自然環境中,特別能拉近民眾對於水土保持知識的距離感。就會自動偵測所在位置進行影音導覽,成為國內首間水土保持行動式虛擬戶外教室,吸引民眾跨越教室和課本的侷限,走進大自然,在最直觀的環境之下學習水保知識,未來還將結合農學院種植咖啡豆,開設咖啡館,讓水保教育更融入日常生活、實踐應用更到位,真的很酷。
  • 4.
    題:
    百年編織匠人魂—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1-14
    容:
    百年編織匠人魂Lala Ban 新社香蕉絲工坊臺灣是多民族組成的島國,原住民族16族,各有就地採擷大自然材料製作生活用品的高超技能。
  • 5.
    題:
    搶救花果山
    資料來源:
    教育資源
    發布日期:
    2024-10-24
    容:
    本書以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為參考藍本,書中的花果山面臨風雨失調、大自然反撲、土地流失等困境,幾位小朋友組成小隊各自為搶救花果山尋找解方。
  • 6.
    題:
    臺灣夏季必學野外求生技
    資料來源: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臺灣夏季必學野外求生技跟著專家學自救臺灣有壯麗巍峨的高山峽谷、溪流河川,是大自然賜予的自然美景與水土資源,但也潛藏著災害隱憂。
  • 7.
    題:
    居安思危從小開始
    資料來源:
    水土保持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雖然雲林87%以上為平坦的平原地形,看似離土石流好像很遙遠,但其實許多農漁民身處土地第一線,人人也都有機會經由登山露營等活動置身大自然,對於環境該如何保護、遇到天災該如何迴避、減少損害,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生活知識。
  • 8.
    題:
    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伴隨著天然災害的發生、人為的過度開墾,讓上安社區的居民們深刻的體會到大自然反撲的威力,所以在產業重建的過程中已經擺脫以往以利益為優先的觀念,反而更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育,上安追求的是「講求資源合理善用的樂活農村」上安社區經歷過大自然考驗,未來將會以深耕教育、低碳休憩、生態教育、社會福利、社區醫療、在地經濟、文化傳承等各個面向前進,使上安社區成為多目標功能社區。
  • 9.
    題: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落實里山精神 再現牡丹風華高士社區位於屏東縣牡丹鄉,為地處山地的排灣族古老聚落,在歷經八八風災全村撤離後,秉持著「巴舒亞」精神(忍辱負重),運用高士大自然所賦予的優勢,結合傳統產業文化,賦予新意,帶動社區發展。
  • 10.
    題: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休閒農業區
    資料來源:
    農村再生
    發布日期:
    2024-10-23
    容:
    大自然的反撲,讓居民警愓在心,社區在自助人助下,透過中央、地方政府與地方組織齊力重建,從生態出發,喊出「一個把青蛙叫做老闆的地方」
1 / 2 頁 , 共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