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301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68秒
-
41.
- 標題:
- 花蓮玉里|春日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春日社區水稻是花蓮玉里春日社區(織羅部落) 最主要的栽種農作又以《看見台灣》電影中出現的大腳印稻田而聞已故齊柏林導演譽為臺灣最美的田地-春日社區(織羅部落)。互助換工 傳承部落文化由一群互信互助、團結一心的小農所組成的「米86」團隊,是帶領織羅部落產業及農村再生的重要推手。在團隊成員的攜手努力下,部落從既有的慣行農法,逐漸轉型為友善有機的耕作,同時也積極傳承金多兒筍(Kingtol)、葛鬱金(Alida) 等傳統原鄉特色作物產業。
-
42.
- 標題:
- 苗栗卓蘭|壢西坪聚落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中游的三義以木雕工藝聞名全臺,近年則結合香茅與有機稻產業,營造有機香氛聚落;上游的泰安則以山林保育與文化傳承為核心,發展泰雅部落獨特的原民生活體驗。
-
43.
- 標題:
- 臺東大武|大鳥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大鳥展翼新希望臺東大武|大鳥社區臺東大武大鳥部落走出莫拉克陰霾積極投入地方產業發展,自然融入當地山海景緻攜手年輕族人,凝鍊部落新希望 行駛在依山傍海的南迴公路上,從達仁鄉一路北行,拐進樹林茂密的村落入口,來到的是南迴線上人口最多的排灣族部落- 大鳥, 也是當地排灣族長輩(vuvu)口中的笆札筏(大鳥折翼 展翅重生2009 年莫拉克颱風侵襲,部落雖在村長、村長夫人及防災專員臨危不亂的反應下,立意良好的市集為部落觀光帶來了商機,卻因業者與公部門在經營管理理念上的分歧,僅僅營運三年便嘎然而止、
-
44.
- 標題:
- 臺東地區|紅藜產業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冬春兩季,沿著公路旁的產業道路走進部落,兩旁田園裡桃紅、鮮黃、亮橘色的紅藜結穗飽滿,宴會慶典頭飾的重要原料,是上天和祖靈賜予部落最珍貴的禮物。今日南迴地區紅藜產業蓬勃發展的光景,過去部落水利設施相對落後,時常只能藉由簡易水管為接引,引用山泉水導入田間灌溉。讓部落不只有宜居宜業的好生活,更是適合旅人前來感受、體驗臺東紅藜熱情魅力的宜遊新農村。各個都是臺東紅藜從部落走進生活、邁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來到部落,則可以實地走進紅藜田聽導覽、學知識,還可以參與DIY 製作紅藜手工皂、
-
45.
- 標題:
- 花蓮縣豐濱鄉 復興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結合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及水保局花蓮分局,和復興部落及鄰近的葛瑪蘭族新社部落協力經營,企圖透過跨域治理的方式,增加對在地部落的生態及文化服務功能,守護部落的「森-川-里 -海」地景與海景,終於讓部落的老人家與部落青年插下久違的秧苗, 朝向有機稻米的耕作,找回過去擁有「半山腰的水梯田」的美稱,部落 的村民開始活絡起來,許多生態與物種也漸漸恢復,
-
46.
- 標題:
- 南投縣仁愛鄉 南豐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推動社區關懷、老人照顧及嘗試重建部落分食、共享、共工等互動的生活方式,讓族人願意參與部落事務,並表達他們的的需求與對部落發展的想法,逐漸建立部落發展的共識。社區活用在地傳統知識,發展生態創意產業,持續營造生態環境、建構綠色產業觀念及推廣環境教育的發展目標,並結合各種專長的公私部門夥伴,持續改善部落環境、生產技術與產能,再積極串聯其他部落共同行銷、拓展市場及通路。
-
47.
- 標題:
- 雲林縣古坑鄉 桂林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雲林縣古坑鄉 桂林社區中生代企盼回鄉努力重現兒時地景由6大部落組成的桂林社區,在社區發展協會與雲林科技大學、利仁教育基金會等單位的合作之下,正朝多面向轉型發展。
-
48.
- 標題:
- 屏東縣牡丹鄉 高士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屏東縣牡丹鄉 高士社區被太陽追的部落 重拾有溫度的農作素有「被太陽追的部落」之稱的高士社區,曾在民國98年遭受莫拉克颱風重創,年輕人也為生計而大量出走。並配合當地傳統文化體驗與生態旅遊,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參與活動,有效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創造青年與耆老共學共榮的發展方式,也提供部落青年一條有希望的回家之路。
-
49.
- 標題:
- 臺東縣海端鄉 崁頂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區是農夫也是獵人 布農式的桃花源崁頂社區是離市區最近的原住民部落,居民們仍以原住民式的思考方 式進行生產,布農部落中圖像式的小米曆上,記載著一整個年度中的所 有活動,包含刻畫、農事、打獵和相關的歲時祭儀等。為了不影響原住 民部落中原本的生活樣態,部落與關山鎮合作進行「大米小米打獵趣」 體驗遊程,以轉乘接駁的方式進行,避免大量外地遊客車輛出入影響社 區環境品質,濃厚的凝聚力讓崁頂社區用現代社會中獨有的原住民節
-
50.
- 標題:
- 屏東縣三地門 鄉德文社區
- 資料來源:
- 農村再生
- 發布日期:
- 2024-10-23
- 內容:
- 祭典的兩個原住民族(排灣族與魯凱族)、三個部落, 在高山秘境中的德文社區,居民透過堅持與包容一起和諧共生,努力傳承部落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3個部落各有自己的農作歲時,透過歲時曆的整理,累積部落友善環境生產的耕作智慧,並善用在地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蒐集與傳承耆老對自然的了解,成立微旅行團隊,協助小農產銷咖啡,有效對外打開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