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苑裡山腳-尋覓風中藺草香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苑裡山腳-尋覓風中藺草香

尋覓風中藺草香

發揚苑裡山腳社區 傳統藺編文化

苗栗苑裡山腳社區見證了臺灣藺草工藝產業的興衰
面臨傳統手工藝技術傳承的斷層與消逝
山腳社區開始積極投入各項文化復興工作
搭配改善後的體驗區與休憩場域
重新牽繫人與土地的深厚情感,也讓迷人的藺草香再次縈繞

尋覓風中藺草香

臺灣使用藺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百年前居住於苑裡、大甲一帶的平埔族道卡斯婦女。婦女們從卵石流地的沖積河畔,採集生長於房裡溪與大安溪的野生三角藺草,編織為生活器具使用。由於由藺草編織而成的草席透氣良好、吸水性佳,漢人族群紛紛向道卡斯族人學習藺草的編織技巧,而後逐漸傳入大甲街、苑裡莊等地,蓬勃的藺編產業便由此發展。

日治時期受西化影響,藺編產品大量外銷,一度成為國內僅次於糖、米出口產值第三高的產品。苑裡當地有近九成女性熟稔藺編工藝技術,精湛的手藝,不僅撐起了家庭生計,也編織出了精采的人生故事。陽光曝曬下的淡淡藺草香,更成為遊子最為懷念的迷人故鄉味。

在地的台灣藺草協會及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透過各項體驗活動,帶領旅人認識藺草文化之美

1970 年代後,臺灣工業化快速發展,勞力密集的藺編工藝產業被大量、廉價且能自動化生產的塑膠製品快速取代,加上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廉價的竹編工藝品傾銷,重重地打擊了苑裡藺編產業的發展。當年一位藺編師傅養活一家六口的繁榮光景,也跟著歷史的腳步淡入餘暉、不再復見。

近年在台灣藺草協會及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廣下,致力推動藺草文化產業的傳承與復興。包括成立愛藺工坊、藺草編織比賽,保存傳統工藝技術,另一方面也透過展覽活動、販售工藝創作產品、舉辦DIY 研習活動等創意行銷方式,向國人展現苑裡藺草之美。

為了將山腳社區打造為有溫度的「藺草原鄉」,執行團隊結合藺草及在地特色的紅磚與卵石元素,建立在保留舊有文化語彙的基礎上,加值發展更多元的文化體驗場域。

藺草文物館改以塑草瓦材質覆蓋,減少管理成本並重現往日風景

在地語彙 述說產業故事

在富有日式風情的歷史景點-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周邊,場域設計上規劃為「藺草文化傳承核心區」,用以展現「藺草原鄉」的風華特色。宿舍群對面的派出所外牆,以卵石基腳、鋼板意象搭配磚雕牆面裝飾,牆面上頭運用雕飾陶板,以圖像敘事述說藺草從採收、曬草、捆草到編織的一系列處理步驟,為空間增添生動的故事性。

至於核心區內展示藺草編織文化、提供DIY 手作活動的山腳社區農村工藝生活館,頂棚則改以便於維護、耐久性高的塑草瓦材質重新覆蓋。塑草瓦具有防水、防蟲又耐風吹的優點,可充分因應當地春夏多雨的氣候,同時降低屋頂損壞、改善屋內漏水問題。改頭換面後的農村工藝生活館,視覺外觀鮮明有朝氣,裏頭空間愜意舒適,是適合遊客休憩體驗的宜訪景點。

運用既有的紅磚及卵石搭配陶板述說藺草產業的發展故事

一旁的通行小逕,過去因為坡度陡、缺乏扶手,加上卵石裸露面積大,雨後便舉步維艱、濕滑難行。改造後的步道順應既有的道路地形,延續使用既有的卵石與石塊疊砌。平緩的路段使用漿砌卵石為基底,落差大的階梯則選用寬大平整的石板作為臺階,搭配安全欄杆輔助使用,大大提升了居民及遊客通行及散步時的安全性。

而鄰近櫻花林步道及山腳生態公園的幽靜場域,則規劃為「社區休憩觀景活動區」。首先針對坡面裸露、易有土石沖刷危慮的邊坡,施以擋土牆及排水溝進行環境改善,強化安全性及穩定性;舊有已損毀不堪使用的階梯步道經重新搭建設置,並增添供植物攀附生長的花架,成為乘涼休憩的半開放空間。

圍繞公園的步行路線,也響應節能減碳的環保理念,保留現場既有的石板和石塊,重新裁切排列,減少搬運移動時所產生的碳足跡。平整的鋪面、安全的設施,讓公園成為友善社區高齡者的最佳步行動線。有賴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維護管理,公園逐漸改頭換面,帶給居民日常悠閒、放鬆且樂活的生活氛圍。

改善後的通行步道平穩好走,不再擔心濕滑跌倒

一邊聆聽在地導覽解說,一邊沿文化步道漫步山腳社區,走進古樸風雅的蔡氏濟陽堂與日治後期宿舍群,穿梭曝曬著新鮮藺草的三合院廣場,嗅聞著飄逸於風中的藺草香氣,彷彿再次看見重新流動的往日時光。

通往櫻花林與生態公園的木棧道創造更友善社區高齡者的步行動線

半世紀以前,繁華的藺草產業凝聚了苑裡家戶與鄰里的緊密情感。時至今日,如同藺編工藝師傅細心、耐心的編織過程,藺草原鄉將在地產業特色融入生活場域、串聯周邊旅遊景點,也讓藺草精神能世代傳承、永續發展,不只帶領國人認識臺灣藺草編織之美,更將臺灣藺草工藝藝術推向世界的舞台。

旅讀路線:由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 苗栗縣苑裡鎮舊社里10 鄰47 號) 出發往南步行,沿途可參觀農村工藝生活館、蔡氏濟陽堂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