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優質獎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優質獎

溪橋山路.春爛漫

打鐵坑溪櫻花隧道旁野溪治理工程

打鐵坑溪流經百年古蹟大平紅橋,與農村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密不可分。

很多農村都有這樣的一條溪:全村婆媽會在透早或午後來洗衣,孩子們放學後總喜歡在溪裡玩水抓蝦才甘願回家,假日會有成群遊客喜歡沿溪漫步賞景,漸漸衍生出各種商店和市集。一條蜿蜒清澈、潺潺流淌的溪與農村相親相依,與在地生態、文化、產業發展密不可分,宛如農村社區的生命之源,例如桃園市龍潭區的打鐵坑溪。

找回人與溪的親密關係

打鐵坑溪全長約5公里,發源於龍潭區石門山西側,向北流經大平、三坑,在三坑自然生態公園附近注入大漢溪,是一條串接道路、景點與聚落的主動脈。民國90年納莉颱風強襲,打鐵坑溪發生多起溪岸崩塌、溪床淘刷等問題,嚴重影響景觀生態及沿線社區設施安全,當年隨即展開分年分期逐年復建工程,至110年全線整治完成。

固床工下游卵塊石拋填,具護坦功能及營造下游的生態環境。

其中「打鐵坑溪櫻花隧道旁野溪治理工程」108年完成後,主要保全石門大圳、百年大平紅橋古蹟、桃園地區防災緊急備援井6口、臺3乙沿線及石門二號橋,以及野溪沿線農田及住戶等重大對象,重要性可見一斑。除了災損之外,溪流早期曾經治理,使用的箱籠材料已散落溪床,影響排洪,還有石門大圳渡槽下方淤積嚴重、沿溪步道跨河段有安全疑慮、石門大圳渡槽橋墩及橋台需保護、下游大平里於此河段需引水灌溉、農民土地遭水流沖擊流失等問題。因而「打鐵坑溪櫻花隧道旁野溪治理工程」以防災為主,營造水域環境及棲地補償為輔,修復溪流生態與原有功能,期盼喚起地方居民對於打鐵坑溪的溫暖記憶,重新連結人與溪的親密關係。 設計採用預鑄式工法,可因應地域性多變氣候,兼顧安全及工期。預鑄單元模板為自行研發,可依現場地形或收邊需求調整大小。預鑄塊裡的孔隙提供植物生長與昆蟲、爬蟲類等躲藏空間,水面設置生態棲息管,提供生物棲息場所。護岸牆面則採用造型模板,增加粗糙度,減緩水流流速,增加動植物活動及攀附生長,努力降低施工時對生態的衝擊影響,在視覺上與步道融合為一,發揮了柔化冷硬水泥的效果,減少工程與綠色環境的衝突感。

河道保有巨礫淺灘營造多樣化水棲空間。兩岸賦予植生可穩定坡面連結水域陸域生態系統。

固床工設有低水路,使溪流在枯水期時,仍可維持基流量,提供魚類溯溪而上的途徑。連續跌水工降低河床坡度及增加視覺景觀美感,也有助水中曝氣量提升,利於魚類生存。整治後,原河道寬度加大、通洪斷面增加,提升兩岸聚落及石門大圳安全;設置緩衝綠帶,可穩定邊坡、防止沖蝕,更可連結水域陸域生態系統,甚至恢復原有溪流物種,原有魚蝦類9科11種、哺乳類動物4種、鳥類33種、蛙類3科4種和蜻蛉目9科31種,完工後物種不僅沒有減少,還新增了臺灣原生種的斑鱧。工程完成後,遊客明顯增多,當人與溪重新變得親密,農村社區的生命之源也再度燦然重啟。

三坑老街延伸出的挑擔細路,早年是三坑陸運的交通要道。(攝影_楊智仁)

工程+旅程

早年大漢溪航運蓬勃,三坑設有碼頭,船隻可直通大溪,旅店、商舖雲集,奠定現今三坑老街繁榮的基礎。1923年,三坑與大平村民為了便於運送貨物,在貫穿兩村的打鐵坑溪上興建橋梁,設計出仿效當時流行騎樓拱柱的型式,磚材採用三坑子特產的紅磚,樸實古典、色澤溫潤美麗,即列名全國歷史百大建築的大平紅橋。近年村外沿著舊時石門大圳水路開闢了鐵馬道,寬敞平坦,林蔭蔽天,近年陸續設置了櫻花步道、賞桐花徑、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挑擔細路等景點,可作為遊歷打鐵坑溪櫻花隧道旁野溪治理工程後,一趟愜意的田園體驗之旅。

出處:水土保持季刊 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