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焙龍眼乾的風土留戀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343

柴焙龍眼乾的風土留戀
資料來源|水土保持局農村建設組
整編撰文|鍾文萍
臺灣是水果王國,栽種面積前三名分別是香蕉、芒果、鳳梨,第四大果品出人意表,竟是年僅一收的龍眼,由於產季不長,如何隨時都能品嘗到龍眼美味?臺灣農民百年前便已發展出保存的智慧,就是烘製成龍眼乾。
臺南種植龍眼面積佔全國35%,記錄品種超過50多種,相關產業發展蓬勃,以柴焙龍眼乾最具特色,種植面積最大的東山區焙灶寮高達770座、龍眼窯超過2千口,是在地仰賴極深的農作產業。農民陳榮留從小跟著父親上山務農、採野生龍眼烘焙販售,著眼於龍眼樹易於管理,從半商半農的兼業農轉型為專業龍眼生產戶,近年與女兒陳昀鎂聯手創立「山頂壯圓」,遵循土窯古法,將連著細枝的龍眼放入窯中烘烤,柴火控制是最大關鍵,得24小時輪流看守、適度添柴,實在辛苦。為了讓每顆龍眼受熱均勻,還得翻焙數天,使龍眼所含的水分蒸發恰到好處,柴香隨著輕煙滲入龍眼肉,潤而不濕、乾而不柴,甜美燻香佐以Q彈口感,妙不可言。
龍眼鮮果不耐久藏,但烘焙成乾,可以賣一整年。老樹、老灶將農村生活記憶化為文化美食,也為農村社區成功打出產業一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