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新港.板頭社區 重返童年夢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446
嘉義.新港.板頭社區
重返童年夢

赤科山地處花東縱谷秀姑巒溪東側、玉里高寮地區的海岸山脈,平均海拔約800公尺,高山原野湮灰漫漫,原本滿山遍野都是常綠闊葉大喬木的赤科樹,因此得名。

剪黏、交趾陶是臺灣寺廟建築極具特色的工藝藝術,而發源地就在嘉義縣新港鄉板頭社區。社區至今仍有多達60位剪黏藝師持續從事創作,在這裡,精緻多彩的交趾陶可不是寺廟專屬,居民以「一家一故事」的精神,打造出實至名歸的交趾剪黏藝術村,家戶、公園與學校圍牆到農田小路、灌溉水圳、堤岸、橋梁、景點路牌、公車站⋯⋯在每一個不經意的轉角,陶板燒製的可愛圖案無處不在。民國100年通過農村再生的同時也獲得建築園冶獎,板頭人用燒陶與一刀一剪的傳統手作,將老社區變身成網友口中「全臺最美鄉野藝術村」超好擺拍的打卡熱點。

競爭激烈的時代,人才講求多職技能,社區也同樣要建立多工面向,才是永續之路。社區除了努鷺發揚傳統藝術,也致力產業升級、多元發展。社區產業以稻米最大宗,花生、蔬菜為主要雜糧作物,105 年成立「南笨港休閒農業區」,推廣食農教育、產銷履歷認證,接著成立「保證責任南笨港雜糧生產合作社」,與農民進行芝麻的契作,多處農場分別採自然農法與溫室耕作稻米、四季蔬菜、根莖類及農產加工,製作社區伴手禮,在國道休息站、百貨公司及特色書店成功上架。
農業教育推廣上,光是邀請遊客一起下田的食農體驗活動就多達五項:拔蘿蔔體驗、芝麻採收體驗、採花生、割稻穗、稻草捲,要讓遊客無論何時來到板頭都有吃有玩有得買,盡興而歸。對內,環境空間持續精緻化,對外,希望吸引愈來愈多青年工藝師、青農加入陣容,朝「全區無毒有善耕作」、「交趾藝術全臺化」兩大方目標向繼續努力。居民充滿信心:「結合地景、工藝、有機種植,我們要成為串連文化、農業與工藝傳承的溫暖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