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戽桸戽水 向大地借水的絕活密招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戽桸戽水 向大地借水的絕活密招

戽桸戽水 向大地借水的絕活密招

資料來源|農村建設組
撰文|鍾文萍

戽桸的外型形似畚箕,常有遊客誤以為是用來捕魚的器具。

南投縣魚池鄉頭社盆地早期是一片沼澤湖泊,後來因湖水消退、表層壤土逐漸堆積而形成現今樣貌。盆地的泥炭土雖然富含養份、適合種稻,但早期缺乏灌溉水源,只能仰賴雨水和湧泉,秋冬缺水時期,只能靠人力到溝渠取水,人站立於水中,雙手握住形似畚箕的戽桸(又稱戽斗),將溝渠的水舀起灑進水田中,是先民因應地形地勢而發展出獨特的汲水智慧,然而泥炭土的田埂結構鬆軟、極易崩塌,站立其中顫顫巍巍,使得原本就耗時費力的戽水工作,倍增艱辛與挑戰性。

用戽桸戽水,是頭社居民早期汲水的生活智慧。

這項古老的技藝隨著頭社水庫興建完成、以及地方農業大多改為旱作,已不多見,當地農民笑說,常有遊客還以為戽桸是用來捕魚的。有機會來到頭社,除了一睹「會跳舞的活盆地」奇景之外,也不妨親自下田戽桸戽水,親身體驗「愚公移水」的歷史場景。

出處:水土保持季刊 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