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嘉義東石|洲仔、塭仔、港墘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嘉義東石|洲仔、塭仔、港墘

鐘聲裡的時光隧道

嘉義東石|洲仔、塭仔、港墘

嘉義東石農漁村地區翻轉人口外流的困境
洲仔分校從廢校重生,轉型新生活共創基地
港墘國小則融入昔時五分車風情,續寫歷史文化脈絡
悠悠穿越當地百年的時光隧道,邁向共好生活

嘉義東石|洲仔、塭仔、港墘

穿越古厝三合院旁的小徑,越過人文風情飛揚的詩牆與碑林,位於嘉義東石的港墘是一處早年位在「港仔( 小溪) 」旁的漁村聚落。在內陸水路運輸仍興盛時,港墘因地利之便,來自沿海地區的蚵仔、鮮魚等漁產,常經人力或牛車載運至此,再由港墘轉運至各地販售。社區內全長約100 公尺的港墘古道,記錄著當年人車絡繹、繁榮興盛的街市風貌。

吳淑芳成立的50分Life工作室,由廢魚塭及舊工寮所活化,現為社區推動「綠水綠食綠生活」的重要體驗場域

翻轉漁村 串聯永續生活

然而,不敵城市與漁港帶來的磁吸效應,港墘與鄰近的洲仔、塭仔、網寮、白水湖、栗子崙等漁村聚落,共同面臨人口外流、老化與產業衰敗的現實課題。在農村再生及社規師計畫的協助下,原在農會擔任職員的吳淑芳等人挺身而出,整合鄰近社區建立「嘉義濱海漁村生活圈」,逐步改善當地環境、發展社區活動。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成立後,更邀集居民、藝術家、回留青年、社區工作者、新住民媽媽等不同領域成員,一起從「素人變達人」,攜手打造舒適、愜意、共好的農漁村生活。

廢校重生全齡好學校

村落中因招生不足中而迫裁併的港墘國小洲仔分校,經歷十多年的閒置,也由協會認養空間,號召東石高中學生、社區長輩與居民共同整理,重新打造為以社區關懷、環境教育及友善生產為主軸,兼具老人食堂及關懷據點機能的「嘉濱新生活共創基地」。

透過農村再生的協助,也進一步改善基地既有的排水問題,消弭過去逢雨必淹的憂慮,新設置的步道、生態池、洗手台等設施,也讓場域的功能性更為完善。今日的洲仔分校,可以是長輩們活到老學到老的學堂教室,可以是孩子們安全活動的遊樂場,也可以是居民閒聊交流的樹仔跤,演繹洲仔悠閒的百種生活風貌。

由廢校重生的嘉濱新生活共創基地,成為居民日常的生活據點(共2張)

傳承五分車的歷史記憶

離開洲仔朝朴子前進,兩旁水花飛濺的魚塭,轉變為由玉米雜糧交織而成的農景。經過聚落進入168 縣道,車水馬龍的道路上,港墘國小前鮮明的五分車意象圍牆特別引人注目。

圍牆候車空間以傳統糖鐵五分車的外型設計

糖鐵朴子線是早年當地居民的生活記憶,以嘉義火車站為起點、港墘為終點,五分車除載運糖與甘蔗,每日還有四班的鐵路客運,協助載運往來旅客與通勤就學的莘莘學子。

港墘國小對面的土地,過去便是一片遼闊的舊蔗埕,為了重現昔日糖鐵的歷史風采、提供學童安全的通學路線,校門口鄰近道路的空間,便特別融入五分車外型,設計為兼具圍牆及接送功能的候車亭。

鮮明的紅磚售票亭旁,停駐著一節節墨綠色屋頂搭配紅色馬賽克磁磚點綴的車廂,保留有傳統車窗與靠背座位的格局。放學後等待家長接送的學童,可在裡頭讀書、玩樂或小作休息; 由車廂向外延伸約3.5 公尺的距離,亦重新鋪上平整的柏油路面,劃設為接送專用道,成為學童安全、家長安心的通行保留區。

火紅的老鳳凰樹下,飄散著柴油味道的五分車,彷彿又重新鳴笛啟動……承載著笑聲與回憶,穿越大排水旁的洲仔分校,大道旁的港墘國小,還有在東石農漁村遍地開花的各個環境營造點,肩負傳承與重生的使命,朝向充滿希望的未來自信前行!

旅讀路線:由168 縣道上的港墘國小出發(五分車意象、港墘詩路),往東南接157 縣道轉嘉14 鄉道,將可抵達洲仔分校,往南過荷苞嶼大排水即可抵達東石50 分Life 工作室(導覽體驗請上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FB 查詢)

設置有矮踏與緩坡搭乘口,提升便利性 突破傳統限制的隧道牆,打造安全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