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區調適策略導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 更新日期:
- 瀏覽人次:769
一、集水區調適策略推動願景
農村水保署之集水區調適策略願景為「農村發展與自然資源永續」,基於永續發展目標、氣候變遷調適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推動,也是達成人與自然共好之目標(圖1)。而推動使命包括農村宜居宜農、水土資源保育、降低災害風險及碳減排及增匯四大項目。農村宜居宜農為推動友善農業及社區合作,在生活、生產及生態層面推動人類福祉的提升。水土資源保育則是包含保水於土、藏水於農概念,在面對極端氣候產生的乾旱或是洪水時,能維持農村之水資源利用需求。降低災害風險包含韌性坡地及溢淹緩衝概念,恢復環境的緩衝地帶,以減少災害發生的風險。碳減排與增匯則是包含復育自然及生態增益,利用自然碳匯的能力,持續創造自然碳匯路徑。

二、集水區調適策略導入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社會挑戰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重要課題,臺灣在面臨產業結構轉變,都市發展快速,改變環境結構,為因應氣候變遷下極端降雨或乾旱情境,集水區保育治理策略將由工程防治為主,調整為透過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概念(圖2)的落實與推動以達成集水區調適目標,包含永續經濟發展、健康生活環境、水資源保育、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和減緩災害衝擊等。透過整合相關環境資料及保育工作推動需求,並執行示範區推動,以期能掌握NbS概念及規劃流程,加強集水區導入NbS調適策略規劃及效益評估,以提升水土保持區域社會挑戰、耐受災能力、水土資源保育及生態環境改善等課題。

三、集水區調適策略推動流程
集水區調適策略的推動,參考自歐洲聯盟所出版之NbS影響評估從業人員手冊(European Union, 2021)的建議流程(圖3),導入集水區調適推動工作中。首先需凝聚集水區調適策略推動之整體願景,以訂定推動的目標及方向,考量利害關係人參與,其行動包含民眾參與、訪談及平台會議等,以了解民眾需求及對環境的看法,並可邀請加入NbS行動,規劃參與或公私協力等。透過對集水區環境及社會需求的了解,以指認當前議題以及其可能發生位置及根本原因,因此能歸納出集水區調適所需解決之社會挑戰及面臨課題,並將系統尺度納入考量,以規劃可解決根本問題的策略方式。依據課題產生位置及原因,進行調適策略規劃,進一步的確認目標、策略類型、權衡效益分析及風險評估,積極以增益自然的方式進行策略的擬定。確認策略類型後,進行細部措施的研擬,包含工程及非工程手段,結合本署韌性坡地補助示範方案,強化與地方居民的合作推動,如需跨機關合作,則可研擬初步之權責分工方式,藉由平台會議進行討論及推動。在確認方案可行及足夠的風險評估後,則推動實施專案計畫,並規劃監測和評估方式,持續監測推動效益以驗證推動成效。集水區調適策略推動過程所累積的經驗、資料可以再運用於其他調適策略推動場域,並從中學習及分享,規劃環境教育教案提供民眾或執行人員學習,以達到自然正向之主流化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