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198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101秒
-
101.
- 資料來源:
- 重要資訊及成果
- 發布日期:
- 2024-05-10
- 內容:
- 今年的永續論壇,「永續轉型守護者行動」由林長立副署長開場引言,分享農村水保署推動農村再生業務成果及執行經驗,從農村再生發展歷程談到韌性農業,以及未來轉型朝向永續發展,讓農村成為創新、創業、創生的良好基地。
-
102.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4-05-10
- 內容:
- 3公頃緩衝綠帶,共種植4,500株樹苗,期提升高灘地承災韌性,減少保全對象受災機率,並營造動物棲地生態環境,同時亦增加碳匯量15,770公斤。
-
103.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4-05-03
- 內容:
- 今年農村水保月啟動記者會以「韌性農村‧永續水保」為主題,期望兼顧農村韌性及永續水土保持,帶動民眾一同加入守護大地的行列。自112年8月1日農業部改制並成立農村水保署,以實踐農村發展、加強水土保持與防災,打造韌性農村為刻不容緩之使命。更有效地監測水土資源,制定更適當防災措施,提高抗災能力,期以韌性農村、永續水保的目標前進。韌性農村‧永續水保 113年農村水保月正式啟動
-
104.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4-04-24
- 內容:
- 完善農村規劃體制及強化跨域整合;專題報告最後則建議應重建城鄉共好關係,打造一具有「全民、文化、智慧、韌性與永續」願景的宜居、宜業、宜遊新農村。 此外,兩天活動的專題論壇聚焦農村的韌性、產業轉型、生活品質、傳統文化、人才培育及規劃體制等六大構面,與會者從不同觀點提出多項精進農村發展政策建言。
-
105.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4-04-18
- 內容:
- 廣泛蒐集專家學者與農村在地對於未來農村發展的相關建言,初步歸納以人為核心,建構全民、文化、智慧、韌性與永續的宜居、宜業、宜遊之新農村發展願景,並將於113年4月23日至4月24日假「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每日將各有三場專題論壇,主題分別為4月23日:「農村發展空間規劃與計畫體系」、「全球環境下農村區域的韌性調適與永續發展」、「農村多元產業與創新機制」及4月24日「農村知識學習系統與人才培力」、「農村文化地景美學」、
-
106.
- 標題:
- 辦理梨山地區蓄水池補助說明會
- 資料來源:
- 重要資訊及成果
- 發布日期:
- 2024-04-16
- 內容:
- 農會產銷班及相關農民等單位及農民,近30人參加,會中說明:山坡地農地水土保持及附屬設施補助相關規定、因應0403地震協助方案及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等補助內容,會後亦於會場中主動提供農民收件服務及分署辦理聯絡方式,後續也將持續與各地方單位合作,加速協助農民蓄水池申請及核定作業。
-
107.
- 標題:
- 113年度3月份會計月報
- 資料來源:
- 會計月報
- 發布日期:
- 2024-04-15
- 內容:
- 3 月份 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 中華民國113年01月01日至113年03月31日 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 經費累計表 單位:01日至113年03月31日 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 經費累計表 單位:至113年03月31日 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 歲出用途別累計表01日至113年03月31日 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 單位:新臺幣元 公庫撥入數分
-
108.
- 資料來源:
- 公告專區
- 發布日期:
- 2024-04-11
- 內容:
- 0608 韌性坡 地措施 1. 棲地友善措施(緩坡化護岸、塘岸):每平方公尺補助200元。 依法設立 或登記之 民間團 體、社區 發展協 會、基金 會 依「農業部農 村發展及水 土保持署推 動韌性坡地 補助試辦方 案」辦理。
-
109.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4-03-30
- 內容:
- 降低災害風險、營造生物棲地,達成藏水、保土的韌性山坡地環境是從政府、企業乃至於個人都有責任。
-
110.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4-03-29
- 內容:
- Domain Working Group, DWG)進行技術交流與討論,包括氣候災害韌性創新應用計畫(Climate and Disaster Resilience Pilot),同時亦在本次大會中農業工作小組(Agriculture DWG)、氣候韌性及緊急災害工作小組(Climate Resilience –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D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