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24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069秒
-
11.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17-11-10
- 內容:
- 歷年辦竣農村規劃且建設具相當成果、十大經典農漁村、魅力農村、農業試驗單位、學術研究機構及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等地區現場學習,提昇農村居民營造能力。
-
12.
-
13.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16-05-13
- 內容:
- 以下簡稱本局)為擘劃前瞻策略、推動跨域技術整合、強化技術支援能力、建立研究發展能量,以因應氣候變遷可能帶來之衝擊,並為未來成立試驗研究訓練單位奠定基礎,建立水土保持與防災專業技術教育訓練平台、導入認證機制、提昇技術支援能力。陳國威 點第五點修正總說明 為擘劃前瞻策略、推動跨域技術整合、強化技術支援能力、建立研究發展 能量,以因應氣候變遷可能帶來之衝擊,並為未來成立試驗研究訓練單位奠定 基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於一百零五年五月設立技術研究發展小組 (
-
14.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14-02-10
- 內容:
- 之執行已妥善規劃 有足夠人力及能力執行本計畫 實施後可有效提升相關產業競爭力計畫之執行已妥善規劃 有足夠人力及能力執行本計畫 實施後可有效提升相關產業競爭力 整體年度相關計畫 計畫之執行 已 妥善規劃 有足夠人力及能力執行本計畫 實施後可有效提升相關產業競爭力 實施後可有效降低產銷成本、執行單位是否有足夠人力及能力執行本計畫。 5.本計畫之執行有無與現行政策措施相矛盾之虞?執行單位是否有足夠人力及能力執行本計畫。 5.本計畫之執行有無與現行政策措施相矛盾之虞?
-
15.
- 標題:
- 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執行注意事項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09-11-27
- 內容:
- 建立農村規劃、建設、經營、領導、提案等能力,以規劃及執行具發展特色之農村社區。強化農村營造實務操作能力。4.培養關注並處理社區公共事務能力。5.強化計畫書寫作及提案能力。(四)再生班:社區願景、永續發展(享寶)1.建立與專業者或團隊間密切互動關係及對話能力。3.滾動式的討論農村再生計畫草案內容。
-
16.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09-04-24
- 內容:
- 一、農業部(以下簡稱本部)為提升重大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緊急應變及災後復原能力,綜整相關機關之災害勘查資源,作為後續各項復建工作之參據,特訂定本作業程序。農業部重大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勘查標準 作業程序修正規定 一、農業部(以下簡稱本部)為提升重大土石流及大規模崩 塌災害緊急應變及災後復原能力,綜整相關機關之災害 勘查資源,作為後續各項復建工作之參據,特訂定本作 業程序。
-
17.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09-03-31
- 內容:
- (4)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5)更生受保護人。(6)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 (4)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 (5)更生受保護人。 (6)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 (4)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 (5)更生受保護人。 (6)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 (4)生活扶助戶中有工作能力者。 (5)更生受保護人。 (6)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
-
18.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09-03-04
- 內容:
- (恢復安全排水及土砂自然搬運能力) □緊急防災措施(流心深槽Q2): 清疏方式:(恢復安全排水及土砂自然搬運能力) □ 緊急防災措施(流心深槽Q2): 公尺 □ 複式斷面營造:本署導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以提升山坡地韌性承災能力、降低易致災區域淹水風險、控制土壤沖蝕及營造生物棲地,清疏方式:(恢復安全排水及土砂自然搬運能力) □緊急防災措施(流心深槽Q2): 公尺 □複式斷面營造:清疏方式:(恢復安全排水及土砂自然搬運能力) □緊急防災措施(流心深槽Q2): 公尺 □複式斷面營造:
-
19.
- 標題:
- 山坡地保育利用貸款要點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05-03-25
- 內容:
- (三)具有經營能力及完整經營計畫,且其貸款資金運用計畫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以下簡稱水土保持局)所屬分局或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核可。十五、本貸款擔保方式由貸款經辦機構依其授信有關規定,審酌個別授信案件核定;若借款人擔保能力不足,貸款經辦機構應協助送請農業信用保證機構保證。
-
20.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04-12-23
- 內容:
- 提供各防救災單位於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已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可順利疏散民眾,引導民眾至避難收容處所,強化應變處理之能力。(二) 提昇民眾平時之準備及災害來臨時之應變能力,降低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性,進而健全地區防救災體系,建立由下而上的災害預防觀念和避災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