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515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190秒
-
391.
- 標題:
- 野溪淤積土石清疏作業要點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2-09-28
- 內容:
- 肆、清疏及土石處理原則六、野溪淤積土石清疏應以野溪之保育治理為目標,不得危害既有構造物,八、野溪清疏後產生之土石,其處理原則如下:(一)就近提供重建工程使用、填復流失公、私有土地,清疏土石標售方式之適用條件十二、清疏土石之標售,原則依採售分離方式為之。執行機關應依行政院函頒「河道搶險搶通復舊及有價土石處理原則」規定辦理。採購金額之計算應依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第六條第九款規定認定;決標原則得採用收入與支出之差值對機關最佳者辦理,依規定程序辦理發包、訂約手續。
-
392.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2-09-28
- 內容:
- 且不得歸責於廠商者,廠商得依該表「分析計算原則」核算所需展延天數後,填具「工期展延申請表」十、展延工期之計算原則:(一)計算出影響施工期間之天數。(二) 新增加之工期,於原完工日之次日,第九點附表一修正規定 附表一、無法施工原因與分析計算原則表 無法施工原因 分析計算原則 (一) 用地取得未獲解決。 (二) 拆遷障礙物遭遇抗爭。增項目均依施工預定進度表分析,確 屬影響全部工程或要徑作業時,依前 述計算原則核算實際展延計施工日 天。
-
393.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2-09-28
- 內容:
- 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之標案,以二十件以上為原則;當年度執行工程標案未達二十件者,則全數督導。公告金額以上未達新臺幣一千萬元之標案,以四十件以上為原則;當年度執行工程工程標案未達四十件者, ;實際進度: ;異常說明: ◎評分原則: (一)施工預定進度應以依據契約規定報經核定之最新預定進度為基準,創造節能減碳環境;以「迴避、減輕、補償」等生態工程原則減少衝擊) A1 A2 □5.評估合法處理場所容量或大量者評估自設土資場等原則 □ 7.03.99[-1,-2] 其他規劃設計有維護性不良情事 ■ 7.
-
394.
- 資料來源:
- 公告專區
- 發布日期:
- 2022-09-28
- 內容:
- 六、本券合作業者之經費請撥程序如下: ( 一 ) 本會原則每二週將合作業者於本券 APP 管理平臺之交易資料,彙整交由該合作業者確認。
-
395.
- 資料來源:
- 公告專區
- 發布日期:
- 2022-09-20
- 內容:
- 工程預算書應依本局各項工程預算書編製原則及工料分析編製,按 下列規定處理。 (一)第一、二類工程:本局原則審查同意後,由分局依審查意見修正 及編製預算書報本局核定。 提報本局原則審查資料,各項工程應附設計構想平面圖、平面配 置圖、縱斷面圖、橫斷面圖、主要構造物斷面圖、若無設計原則變更、無重大新增項 目、變更加帳金額未達一百萬元者,由分局核准。惟在設計原則不變、無新增項目,且變更部分之累計金額 (指契約價金變更之「加帳金額」及「減帳絕對值」合計之累計金 額)
-
396.
- 資料來源:
- 重要資訊及成果
- 發布日期:
- 2022-09-01
- 內容:
- 法治、主計等業務單位研商討論「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及農村區域亮點計畫研提及審核作業原則」、「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及農村區域亮點計畫補助作業規範」及「農村再生相關公共設施作業處理原則第3點附件一」等修正草案,以符合農再計畫辦理之實勘作業、補助規範及涉及農保規定時之土地同意書修訂等實務情形。
-
397.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2-08-26
- 內容:
- 十、 參加人數:研討會人數以200人為限,原則上以本縣單位為優先, 如額滿則依前述條件篩選人員參加,並個別通知。
-
398.
-
399.
- 資料來源:
- 最新消息
- 發布日期:
- 2022-06-22
- 內容:
- 五、 獎勵原則 (一)洄游行動組:經評審通過獎勵者,每年得核給最高獎勵額度為新臺幣三十文字以直式橫書編排並編頁碼,主文以不超 過三十頁為原則,其餘以附錄、圖片及照片補充,總頁數以五十頁內為 原則。 5. 申請資料應完備,不接受事後補件或抽換;資料不齊全、不符規定或逾 期送出者均不受理,確保評審作業之公平性及保密性,相關人員應遵守保密及利 益迴避原則,並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規定辦理。 (六)基於避免政府獎補助資源重複原則,同一計畫或類似之計畫已獲得中央政 府或其他機關(構)
-
400.
- 資料來源:
- 新聞稿
- 發布日期:
- 2022-06-14
- 內容:
- 除機關與關注團體溝通對話外,亦希望提升機關同仁、工程相關單位等對於工程生態檢核核心價值的瞭解,並落實生態檢核之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四大原則於工程設計及施作上,期於公私部門持續溝通對話下,創造防災減災與保存自然環境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