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428筆搜尋結果,共花費0.103秒
-
181.
-
182.
- 標題:
- 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1-03
- 內容:
- 休閒農業區之劃定及輔導第3條 具有下列條件,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評估具輔導休閒農業產業聚落化發展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相關規定外,其申請基準及條件,依休閒農業設施分類別規定(如附表)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相關規定外,其申請基準及條件,依休閒農業設施分類別規定(同附表)辦理。農業設施分類別規定 修正規定 設施種類 類別 申請基準或條件 休閒農業設施 門票收費設施 一、僅限休閒農場申請。內休閒農業設施設置 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及屋頂型綠能設施之條件及申請程序。
-
183.
- 標題:
- 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1-03
- 內容:
- 第2條 依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申請興建農舍之申請人應為農民,且其資格應符合下列條件,並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一、已成年。第10條 個別興建農舍之興建方式、最高樓地板面積、農舍建築面積、樓層數、建築物高度及許可條件,應依都市計畫法第八十五條授權訂定之施行細則與自治法規、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建築法、國家公園法及其他相關法令規定辦理。
-
184.
- 標題:
- 農業用地違規使用檢舉獎勵辦法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1-02
- 內容:
-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就有關符合檢舉獎金發給或其他獎勵條件之核發獎勵方式、項目、基準及程序,另定處理規定辦理之。
-
185.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1-02
- 內容:
- 八、 都市計畫農業區、保護區農業用地,除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另定有限制條件外,應依本要點規定辦理。
-
186.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1-02
- 內容:
- 業發展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劃設之農產專業區符合下列條件者,其農業設施容許使用與興建之種類、前二項農產專業區內農業設施之許可使用細目、申請基準或條件,於前二項公告及前條計畫未規定者,依附表規定辦理。第十四條 申請設置前條所定農作產銷設施符合下列條件者,經檢具經營計畫,申請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准者,其設置基準或條件不受附表一規定之限制:一、具農產品產、製、儲、銷實績。休閒農業設施第二十四條 申請休閒農業設施之容許使用,其許可使用細目及條件應符合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
-
187.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1-02
- 內容:
- 經審查符合承受耕地條件者,應併同申請案件資料核轉中央主管機關審查,經審查許可者,由中央主管機關核發承受耕地許可證明書,其有效期間為一年。
-
188.
- 標題:
- 休閒農場專案輔導實施作業要點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0-30
- 內容:
- 第三次展延期限屆滿前三個月內,符合第五點所定條件者,得依第六點規定,申請最後展延。專案輔導休閒農場申請最後展延者,其場內設施應符合下列條件:(一)休閒農場內既有設施應取得合法使用文件或建築執照。應依農業發展條例規定查處外,對於符合輔導條 件,經送請農委會複審者,仍應依法查處。 第三次展延期限屆滿前三個月內, 符合第 五 點所定條件者,得依第 六 點規定, 申請最後展延。訂已列入中央主管機關專案輔導且經核准第三次展延期限將屆,符合第五點所定條件者,得依第六點規定申請最後展延。
-
189.
- 標題:
- 休閒農業區劃定審查作業要點
- 資料來源:
- 水保法規資料庫
- 發布日期:
- 2023-10-30
- 內容:
- 主管機關依本辦法第三條規定,評估具輔導休閒農業產業聚落化發展等條件者,經與地方充分溝通、凝聚產業發展共識、確認成立推動管理組織及審議後,主管機關依本辦法第三條規定,評估具輔導休閒農業產業聚落化發展等條件者,經與地方充分溝通、凝聚產業發展共識、確認成立推動管理組織及審議後,得規劃為休閒農業區。市)主管機關依本辦法第三條規定,評估具輔導休閒農業產業聚落化發展等條件者,經與地方充分溝通、凝聚產業發展共識、確認成立推動管理組織及審議後,得規劃為休閒農業區。
-
190.
- 資料來源:
- 重要資訊及成果
- 發布日期:
- 2023-10-28
- 內容:
- 雲林縣麥寮鄉後安社區10月28日在新鱻樂活遊後安園區辦理台灣鯛魚祭行銷產業推廣活動,本署林副署長長立、南投分署陳副分署長存凱、雲林縣政府城鄉發展處林處長長造與會,因自然條件使養殖業為麥寮首選,在各單位及社區努力耕耘,透過保留傳統聚落地景,充分展現在地漁村特色,結合返鄉青年的推動,社區居民與世代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