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保人物|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檔案應用服務專區

守護大地 珍藏水寶

線上展

:::

水保人物 : 退休水保局第五工程所所長 陳有着

專業、盡責,一輩子都奉獻給水保工作

       「用謹慎的態度做事、用謙卑的態度做人」,一直是水保局第五工程所(臺東分局)退休分局長陳有着秉持的信念,今年75歲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國中老師,偶然機緣進入水保局,一待就是36個年頭。水保局走過一甲子的時光,他參與了將近三分之二,以老水保人自居的他對於水土保持工作也有著期許與盼望,尤其提醒保育和治理同樣重要,不能輕忽。

       看到陳有着的第一眼,立刻會想到很有名的廣告詞:「我很憨慢講話,但是做人很實在!」出生在臺南市七股區貧困鄉下的務農家庭為了幫家裡省錢,考完大專聯招後選填志願,選擇進入屏東農科學校森林科水土保持組就讀,退伍之後剛好碰到國民教育從六年延長為九年,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到後港國中當代課老師,一年後有了一個轉職的機會。

 

農家子弟進入公部門,抱持著一顆想奉獻的心

       從事教學工作對他而言也不困難,但畢竟是農家子弟,大學又唸相關科系,還是想學以致用,到本行去闖一闖。聽說山地農牧局第六工作處有招募技術員,他應徵也獲錄取,民國5954日到職並擔任臨時技術員。當時的雇用通知單雖然已經泛黃,但因這個工作讓他成家立業,還能養大三個小孩,所以他一直視為寶貝收藏至今,偶爾還會拿出去翻閱。

       早年因水土保持的觀念還未萌芽,民眾在山坡地種植農作物沒有相關的概念,還有濫墾的問題,導致災害一來,損失就非常嚴重;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造成中南部災情嚴重,山坡地遭到嚴重沖刷,為了讓土地恢復利用,極需實施造林與加強水土保持,山地農牧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隸屬於臺灣省政府農林廳,主要工作即辦理水土保持及協助山地農業發展。

       山地農牧局在民國54年推動「區域性綜合水土保持及土地利用計畫」,推廣農地水土保持,接著又在民國58年執行「國有森林用地解除後土地處理及保育利用方案計畫」,這些都是奠定基礎的工作他剛好有幸參與,也因為工作的內容不是在辦公室處理行政事務,而是必須要跑現場,從測量、設計、發包和驗收都要親力親為,跟著前輩學習也成長最多。

       民國61年經高考合格後有一個轉調機會,他在同年8月被徵召到位於東勢的第二工程處擔任技士,也遭遇到公職生涯的第一次震撼教育。當時東勢農民在山坡地種植椪柑,第二工程處負責農路開發與興建,協助農民將水果運下山,但因工程進度落後,一度造成農民對公務機關的不信任。為了趕上原本設定的進度,身為農業主辦的他,和其他同仁白天到現場測量農路,晚上還要召集當地農友與相關同仁開會討論,開完會經常已接近晚間11時,隔天白天就立刻施作,絲毫不敢懈怠,慢慢找回農民信心。

 

自稱是Sales 重視實質解決問題與效率

       本著農家子弟勤務務實的精神,用心解決工作上遭遇的難題,在東勢用兩年時間做完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獲得農民的認同,他的工作表現也獲得主管的肯定。山地農牧局在民國63年,將原有的八個工作處調整六個工作處,他被調回第四工作處擔任第一課的課長因當時的高雄市旗山區南勝里屬於國有林之解除用地,需要山地農牧局協助水土保持工作,就由他負責這項任務。

       他說,山坡地的農地使用更應重視水土保持,像是自古以來就被作為農耕方法的平台階段,就是最傳統的農地水土保持工法,方便耕種;至於山坡地種植果樹則必須做山邊溝,但果樹與山邊溝的間距要如何拿捏,就是一門學問了。雖然有水土保持的專業,但為了更勝任工作,不僅學習測量農路,對於農業知識、氣候與地質也有深入的研究。

       南勝里成為荔枝專業生產區,他是幕後的推手之一。南勝里位於旗山最南邊的嶺口地區,早年這裡的山坡地多種樹薯、平地種番薯,創造的產值有限;當初農民為了增加收入想改種芒果,但他發現地質屬於礫石層,不像玉井是青灰泥岩且因鄰近高屏溪,早晨易有濃霧,若種植芒果恐容易得白粉病,農民反而血本無歸,於是他對農民說:「大樹種荔枝種得很成功,你們要不要試試看?」

       農民在他的建議之下,決定改種荔枝,果樹間的縫隙則種植三年兩收的鳳梨,因栽種出的水果品質好,使得農民的收入也增加。由於老同仁都有一顆很想奉獻的心,做起來都高興、快樂、有成就感,這一區做完做另一區,他形容他們就像是Sales,主動去找願意接受輔導的農友,提供全方面的協助。

       他和同仁輔導的山坡地水土保持面積約有420公頃左右,後來政府引進新型農機,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機會到農業機關服務,可以幫農友解決問題,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因此他爭取外調機會,民國78年調到第五工作處(臺東)擔任技正,他也發揮專業解決水土保持問題沒有任何負面的評論,也讓接手的同仁能夠順利接軌。

       在臺東服務了兩年,再調回臺南的第四工程處,接著在民國82年調往水保局利用管理組,主要的工作為管理山坡地;水保局最重要的水土保持法歷經25年的研訂,終於在民國83年修正公布,他剛好有機會參與這個過程。

       在民國92年調升第五工程所擔任所長,民國95年退休,這一年他60歲,公務生涯長達36年。有人形容「人在公門好修行」,但他認為「盡自己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態度;用心承辦每一個案件,長期的經驗累積下來,收穫最多的也是自己。他還有一個堅持,每項工程結束後兩到三年,大雨或風災過後一定要重回現場查看,若發現有損壞就找出解決辦法,無形之中更增強自己的實力。

       退休之後回鄉務農,也是用同樣的態度;他有感而發指出,專業機關必須要回歸專業,除了行政工作,更要勤跑工程現場,才能更清楚工程進度與施工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外界常指水保局只會做工程,因環境保護意識抬頭,水保局也很重視綠化,必須讓更多人了解。他更語重心長地說,身為老水保人,仍要重申保育和治理同樣重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