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保人物|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檔案應用服務專區

守護大地 珍藏水寶

線上展

:::

水保人物 : 退休水保局第一工程所所長 王幸隆

水保老兵不言退,持續守護臺灣好山好水

      從民國55年到96年,從山地農牧局到水保局,從技士、課長、技正到所長,王幸隆發揮工程專業,在屏東、花蓮、臺東、宜蘭、基隆、新北市(當時為臺北縣)新竹、桃園、馬祖等地堅守水土保持崗位,更將臺北第一工程所打造為品質、進度冠軍的「天下第一所」!在退休後他發揮水土保持「終生志工」的精神,擔任審查委員,將一生實務經驗傳承給年輕的水土保持同仁,持續守護臺灣好山好水。

       在水土保持的圈子中,大家都習慣暱稱王幸隆為「所長」或是「老王」,記憶力驚人的他有如一本臺灣水土保持活字典,而他超過四十載的公職生涯,更有如臺灣水土保持的工作歷史縮影。

 

娜拉颱風重創,治山防洪升級

       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預官退伍後,民國55年跟著同僚一起考上臺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分派回到家鄉屏東,派駐屏東縣政府建設局擔任技士,協助水土保持計畫。「當時臺灣還是農業社會,農民主要種植鳳梨、香蕉等作物,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在於農地水土保持處理。」由於當時我國大專校院尚未設有水土保持系,他的同事大多是土木、森林、農藝系畢業。

       回首菜鳥時期的工作,王幸隆從設計圖開始努力,必須要描圖、曬圖、摺圖,常常被燻得眼淚直流!之後歷經工地監工、測量、建造、完工等過程,累積從設計圖到完工的一條龍完整實務經驗。

       民國62年被調派至第七工作處(花蓮縣瑞穗鄉),工作重點為水土保持工程、引水灌溉工程,並於隔年升任課長。民國62109日娜拉颱風為東部地區帶來連續三晝夜的豪雨,當時王幸隆前往富里鄉辦理東里國有林解除地國土保育工作,「狂風暴雨停水停電,東部受災嚴重,道路柔腸寸斷」,隔日他與同僚四處勘災後,急著趕回瑞穗本處,卻因為玉里大橋被溪水沖斷受阻,還必須仰賴當地居民的幫助才能夠回到辦公廳。

       娜拉颱風重創東部地區,造成多人死傷與房舍毀損。因此,在當時的臺東縣長黃鏡峰的呼籲下,省政府自民國68年啟動「東部及蘭陽地區治山防洪整體治理計畫」,一直延續至民國90年,累積超過20年的努力,將山坡地水土保育做得更加完善。

 

工程進度超前 拚工作零保留

       民國70年榮調第五工作處(臺東縣),在當時局長廖大牛的帶領下,再加上同事認真、團結,第五工作處每年都勇奪品質進度第一名的肯定,王幸隆受到局長肯定,年年考績都是特優,更獲得「工程進度超前、拚工作零保留」等評語。

       王幸隆因水土保持工作而長期與家人分居各處,在民國761023日榮調臺北第一工程所服務,得以與家人在臺北住家齊聚,並開啟長達20年的所長職務,負責宜蘭、基隆、新北市(當時為臺北縣)新竹、桃園、馬祖等六縣市的水土保持工作。

       在短短兩三年內,將原本品質、進度墊底的臺北第一工程所,改造為持續第一名的「天下第一所」。他分享到,自己是基層出身,了解同仁的心態與面臨的問題,「我跟大家打成一片,上下一條心;再加上有如師徒制一般的經驗傳承,大家有著比兄弟更親的革命情感,懷抱一致的目標,確認工作進度、確保工程品質!」就連當時的水保局局長吳輝龍在視察過工程後,都盛讚是「首都的品質!」

       在他的帶領下,臺北第一工程所被稱為「精銳部隊」,而打造新竹縣新埔鎮照門社區為全國十大經典富麗農村示範區的成功案例,也被視為農村發展的典範。他語帶驕傲的說,新埔照門是以生產水果和柿餅聞名的傳統客家部落。第一工程所從80年起規劃照門地區的綜合性水土保持處理與農村建設,隔年即依據計畫內容進行實質建設,並結合地方生態、人文景觀與客家文化,為封閉農村注入新的氣象,不論平假日都有遊客來此賞花、採果、健行及品嚐客家美食,也促進了地方繁榮。

       公職生涯長達41年的他,參與的大小案件無數,除了新竹新埔照門社區成為農村新亮點,執行新北市(當時為臺北縣)雙溪后番子坑溪整治工程時,不僅僱用當地失業人口解決部分失業問題,更採用生態工法解決河岸嚴重淘刷,工程所需之木排樁、砌石工、植栽以及拱型落差工均為就地取材,創造出多樣化的溪流水域生態環境,這項工程在民國93年的「全國生態工法博覽會活動」成為最耀眼的展場,也是全國第一個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另一項讓他印象深刻的事,就是石門水庫的水土保持整體治理成功。民國93年遭逢強烈艾利颱風來襲,桃園、新竹山區最大累積雨量超過1000毫米,石門水庫受創最為嚴重,水質汙濁情形長達數十天,更造成18天桃園大停水。當時桃園復興、新竹尖石、五峰等地山坡地崩塌嚴重,王幸隆率領同仁冒著生命安危翻山越嶺赴各災區勘災,且多次與專家學者在第一時間搭乘直升機拍攝災情照片,並成立前進指揮所,辦理緊急搶險。政府鑑於災情慘重,於災後成立「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體治理計畫」之特別預算,並由水保局、水利署與林務局等機關分工合作執行,歷經十年完成第一、二期之整治計畫,強化坡地保育及植生,如今的石門水庫坡地變得更安全,環境更綠美化也更美好。

       雖然是土木工程專業出身,他強調:「工程不是百分百!」臺灣有三分之二國土是山坡地,如今的水土保持策略應該是要「軟硬兼施」,軟就是防災避難,硬就是工程建設,兩相搭配才最完備!

 

40年獲獎無數,傳承半世紀經驗

       在水土保持領域貢獻超過40年,認真盡責,曾榮獲大功2次、小功69次、嘉獎276次,更曾獲中華民國農業團體中華水土保持事業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國第一屆治山防災功勞獎,並獲得新竹縣政府榮譽縣民之殊榮。任內辦理基隆河流域整體治理計畫、艾利風災以及911水災勘災復建工程、石門水庫集水區整體治理計畫及行政院一億元以上公共建設計畫,達成率均達98%以上,更創立全國第一個生態工法教學園區,開放民眾參觀並培訓生態工法種子教師;辦理營造鄉村新風貌計畫,改善農村環境、升級為休閒旅遊景點。

       一直以來,他都很驕傲能成為水保局的一員。水保局主要業務之一為服務落後農村、協助弱勢農民,工程所同仁均秉持熱忱、專業及用心,與農民溝通相處融洽,在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及施工上執行政府政策,以達到涵養水源、改善營農環境及保育水土等多重目標。王幸隆在民國96年退休後,生活仍然忙碌,他打趣說,回首過往54年以來,自己「從一而終」堅守水土保持崗位!如今的他經常受邀擔任工程實地評審、督導或查核委員等工作,「我是一介水土保持老兵,希望盡自己的能力,將累積超過半世紀的經驗傳承給新生代的水土保持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