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內大事紀
年份 | 事件內容 | 分類 | 附件 |
---|---|---|---|
1964 | 民國53年12月因資金短缺,乳價不穩等原因,將民國51年進口的乳牛,分別撥交省畜產試驗所楊梅分所、恆春分所及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繼續實施試驗及繁殖工作 | 其它 | |
1964 | 民國53年臺灣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成立水土保持學系 | 其它 | 附件檔案名稱 |
1964 | 民國53年發布「臺灣省原野土地整理基本圖冊調至作業要點」 | 法規 | |
1964 | 民國53年開始展開各項國省有山坡地濫墾清理,清理作業有關土地測量、登記,由地政單位辦理;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由本局辦理 | 其它 | |
1964 | 民國53年完成「水土保持手冊」 | 其它 | |
1964 | 民國53年4月19日臺灣省主席黃杰發表「治山與防洪」政策性專文,強調治水必先治山,昭示水土保持與森林經營方針,並培育水土保持專才及研究 | 其它 | |
1964 | 民國53年3月26日第二任局長林坤茂到任 | 歷史與組織沿革 | |
1964 | 民國53年2月20日發布「臺灣省公有山坡地推行水土保持辦法」,期程53-63年度,清理81,969筆,84,143公頃,該辦法於81年12月5日廢止 | 法規 | |
1963 | 民國52年美國狄爾士博士來臺擔任集水區顧問 | 其它 | |
1962 | 民國51年7月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森林、水利、水土保持聯繫辦法」,由上、中、下游相關治理單位成立聯合技術小組 | 法規 | |
1962 | 民國51年4月第一次進口乳牛202頭,交由示範牧場飼養,以發展山坡地乳牛牧場 | 其它 | |
1962 | 民國51年美援480公法(全名為1954年農業貿易與援助法案),以剩餘農產品補助農民實施農地水土保持處理,至民57年停止 | 其它 | |
1962 | 民國51年1月14日農復會水土保持美籍顧問藍敦艾克退休返美 | 農復會時期 | |
1962 | 民國51年1月首批進口聖達種公牛10頭,確立了以聖達種公牛改良本地種牛生產肉用牛方針 | 其它 | |
1961 | 民國50年8月29日臺灣省政府訂頒「臺灣省農林邊際土地宜農、宜牧、宜林分類標準」,報經行政院於8月29日臺50經519號令備查,臺灣省政府以50年11月6日府農山字第62957號令發布,嗣配合「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公布(民65)而廢止 | 法規 | |
1961 | 民國50年4月11日第一任局長張芳爕到任 | 歷史與組織沿革 | |
1961 | 民國50年4月11日成立山地農牧局,下設6個工作處,為全省水土保持及山地農業發展之主管機構,主管全省水土保持、山坡地農牧資源經營輔導、公有山坡地濫墾清理 | 歷史與組織沿革 | |
1961 | 民國50年發布「臺灣省森林水利水土保持工作聯繫辦法」,以加強集水區規劃治理 | 法規 | |
1961 | 民國50年運用山地畜牧資源開發基金1,460萬元,首先在臺東縣卑南鄉賓朗成立第一示範牧場,屏東縣墾丁大溪地成立第二示範牧場,桃園縣楊梅鎮及新竹縣香山鄉成立第三示範牧場 | 其它 | |
1961 | 民國50年開始進行野溪治理,至民國65年計完成防砂壩374座、潛壩340座、丁壩19座、堤防21,166公尺、護岸38,572公尺、農塘47座、排水工程7,637公尺及崩山處理12處 | 其它 |